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话,水杯真是“水杯”的话,那这个水杯就变成从它本身的角度来说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说,无论用这个水杯喝茶还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须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这样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谓“水杯”,不是事物本身当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们给它强加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 由于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许多事物聚合在一体的一种暂时的凝聚,或者是暂时的一种聚会而已。所以说它的本质是自性皆空的。那么这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呢?佛教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并不是因为是佛所说,才应该是这样;而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是这样,佛才这样说而已。 我们反过来说,比如在有些宗教里面,因为是某一个主或某一个神灵所说,所以必须是这样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们佛教的理论,几千年以来,佛之所以这样说: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是缘起、,本质都是性空,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这样,佛亦只不过说真话而已。 因此,咱们的佛祖是发现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创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认有什么创造事物者、有什么决定命运者,人们的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在任何一个神灵的手里。所以说命运是老天爷的安排等说法,佛教一概不承认。只有自己善恶的业力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决定了你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不是某个神灵决定了你的命运,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的原理。 但是,既然现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佛教为什么又说它的本质是皆空的呢?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或者真谛和俗谛。俗谛就是现象、缘起的意思,真谛就是本质、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龙树菩萨曾经在《中观论》当中说: 诸佛以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以胜义谛 这就是说,佛陀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二个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呢?世俗谛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因果不虚的现象、缘起,故此我们要除恶扬善,要断除一切业以及烦恼才不会受苦。 什么叫真谛呢?真谛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质,这就是真谛。所以说,佛是通过二谛来讲法。
既然如此,那这个跟“证得灭”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能灭掉对于万事万物自性的执著,你从此以后便不再会生起贪欲心或憎恨心。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房子,电视机里面看到的良马、名车、金银珠宝等,你不会产生想起偷窃它,或者想办法把它拿出来的这种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这个电视里面显出来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摄后冲洗出来的影象,实际上不是真的。所以说你在屋里面搁再大的电视机,没有任何一个人,对里面显现的任何事物产生偷的想法,也不会生起任何一个贪欲心和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碰到的或心里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够明白如水中月、镜中影,或者电视机里边各种的形态一样虚假不实,那么再也不会对它生起在乎心 ,因为没有了在乎心,也就不会(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心,也不会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说一旦远离了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会有痛苦、难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乐了。 其实我刚才所说的真正的快乐,就是没有任何折磨、没有任何难受、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没有了贪欲和憎恨,从何而来难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就是证得灭,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果。 无论是断除一切烦恼心的小乘罗汉果位也好,还是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大乘无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静的灭果。所以说证得灭果才是我们要所求的。而且通过禅定的修法,非常坚定的一心修炼,就可以得到一禅、二禅之上的身安乐和心安乐,然后用智慧来观察事物本身的实相。当一旦观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后,就安住于这样的落空当中修习禅定。通过这种反复修炼,最终会彻底在意识形态当中消除这种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万事万物当真的那种习气。所以说,这时候,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行为的时候,你再也没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没有了在乎难道就没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这种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这种追求,所以说他就没有难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说,“证得灭”。 佛说:于苦集灭道圣谛当知、当修 第四句话叫“趋入道”。既然刚才所说的灭果如此殊胜、如此快乐,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你得到这样的快乐呢?在佛经里面讲,闻思三藏经典、修三学道法,便能证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趋入道”。但是你要趋入道的话,前提要知道什么是道,因此要学、想,所以说闻和思非常重要。 闻什么呢?律藏、论藏、经藏等一切佛教的经典。有些人认为:“哎呀,看经书会起烦恼心、分别心,还不如一心念佛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你不学佛经,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义,所以说也永远不得解脱。因此你必须要看三藏经典,读三藏经典,而且还要在上师面前聆听这许多许多的三藏经典的内涵 。因为这些才是你修道当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后如何趋入道呢?只有三个: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这个戒就是戒律,有人认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么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难守啊?我说:你说错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把戒当作捆绑自己的一种枷锁,而是把它当作庄严自我的,比金银珠宝还要超出百倍的庄严装饰。由此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使得我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非常的规范和完美,没有缺点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萨戒――十八根本戒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堕戒等等的话,不仅仅是行为和言谈举止,包括心里的动念在内都会非常的清净、完美、规范。戒不是用来捆绑自己的,而是用来庄严自己的。所以说让我感到非常的庄严。 那么这个戒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规范自己起心动念、行为和言谈举止呢?无论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还是密宗戒,它们都是通过约束的方法来让你规范行为、言谈举止和心里的动念。实际上就像调伏一匹野马一样,首先通过用绳子来把它的四肢全部绑紧,然后再由许多人来抓住它,调伏它。同样,咱们这种淘气的心现在也是非常的野,需要调伏它。那用什么方法来调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来调伏它。只有通过戒律,才能驯好咱们这个心马,才能够让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达到完美 ,这就是第一步―——戒。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