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十二有支
一、名义
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转生死,皆由无明为缘,造业受果,而轮转不息。观其循环的因果关系,不出十二有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即三有,支是支分,无明等十二法,是有情流转三有的支分,故名有支。又有情自体,总名为有,自体中的一分说明为支,总十二支说一自体,折一自体为十二支,是故说名十二有支。这十二有支,又名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因是顺益义,无明等十二法,展转能为顺益生果,故名为因。缘,是相借义,由十二法互相借助,生死相续无有穷尽。缘起偏重因义,如《俱舍论》九卷说:‘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若依大乘义,即无明等一一支各各别法,依自种子为因生起自法现行,说名缘起。《瑜伽师地论》第十卷以五义释缘起,如该论说:‘何故缘起说为缘起?答: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此依字释名。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已,还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有得生起,故名缘起。(此约长时生死相续)。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此依义故,释名应知。复次,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复次,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缘生偏重果法,如前《俱舍论》说:‘诸支果分,说缘已生。’若依大乘义,即前前支为缘生起后后支,由无名现行生故生起行支现行,乃至生支现行为缘生起老死,前支为缘生起后支,说名缘生。《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说:‘复次,云何名缘生法?谓无主宰,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无自作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唯法所润堕在相续,如是等相,名缘生法。当知此中,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又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云何缘起?云何缘生?谓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总起来说,有支、因缘、缘起、缘生等名义,皆是显示无我:缘起显无我理,缘生显无我相,有支、因缘兼显无我理和无我相。所以佛陀说十二缘起的道理,主要地就是显示有情的流转生死,并没有主宰、自在固实的我体,和外道所计的作者、受者,唯是烦恼、业行、苦果的相依,循环的因缘相续而已。如世尊在缘起经里说:‘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
二、支分略释
一、无明支,这是根本烦恼之一,迷暗为性;对于四谛、三宝、善恶业果等愚迷暗昧,不能如实了知,故于所知真实能为覆障。这略有两种:(一)迷理无明,即异熟愚。(二)相应无明,即境界愚。这无明支,唯取能发动正感后世善恶的迷理无明,立以为支。由迷理故,发业势力增盛,取以立支,相应无明不尔,所以不立。此通现行及种子为体。《十地经》说无明有二,谓子时果时故。通不善无记。即有覆无记,上二界无明亦能正发行故。
二、行支,行是造作义,即由前无明所发动的招感总报的身语意三业,体即第六意识相应的思心所。这业有善、恶、无记三性的差别,和招感总报业与招感别报业的差别。这行支,唯取招感总报的善恶业立支,不取招感别报业及无记业立支,因为无记业不感果,别报业非正感生死的主力故。此亦通现行及种子为体。《十地经》说行有二种,谓如无明有子时果时,行亦尔故。唯善不善性。
三、识支,识就是心王,若依小乘说,即总取六识为识支。若依大乘,此识是最初入胎的识,即唯取第八阿赖耶识安立为支,结生相续唯是第八阿赖耶,其余诸识无此功能故。
四、名色支,这是结生以后,在胎内四周中间的一个分位,总以五蕴为性。名是受、想、行、识四蕴,包括心王心所,属于精神系的法。因此位在胎内不久,心的作用昧劣,又非如色法有见有对可得,由名诠显,才能了知,故称为名。色即色蕴,包括五根及根依处,即属于物质系的法。在此法中,身体支节尚未形成,故总称为色。总摄具有精神和物质的胞胎,合立名色。
五、六处支,处是十二处中的内六根处,体即名色。这是胎内五七日以至出胎之间的分位。前名色支,六处初起尚未圆满,但名名色,今此位中,身体支节,渐已成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圆满具足,已能生长眼等诸识,故转立名处。处是生长门义,由根为识的所依,令识得生及长,故名为处。与前名色行相有别,故别立支。
六、触支,触是遍行心所之一,即出胎后由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起的触。这触有两种:(一)无明相应触,(二)明慧相应触。唯取无明触立支,明慧触非流转生死法故。
七、受支,受也是遍行心所之一,以领纳为性。由触为缘,于顺乐诸根境界生起适悦受,名乐受;于顺苦诸根境界生起逼迫受,名苦受;于顺不苦不乐诸根境界,生起非苦非乐的舍受。此有无明触所生受,与明慧触所生受两种差别,唯依无明触所生受立以为支,明慧所生受,非流转法故。
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经论中多说现种为体,若依《瑜伽师地论》第七(说为胎脏苦故)及《成唯识论》卷八所说,皆唯取种子为体。如《成唯识》说: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唯无覆无记性摄。
八、爱支,即由爱为缘而于三界诸行生起染著希求,体即是贪。这有两种:(一)自体爱,即迷内异熟果愚,发起的贪爱。(二)境界爱,即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爱,发起的贪爱。由此二爱润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的识等五果种子,转更增盛,是为爱支。虽然其余的烦恼也有润发当来苦果种子的功能,然就胜而论以贪为本,贪爱如水,于种子有特殊的润生势力,故立爱为支。此通取现种为体。
九、取支,《十地经》等说爱增名取,体即是贪。由爱为缘,于三界贪著,由是贪心发展增盛。复生起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是为取支。于诸欲所有欲贪名欲取,三界中的见取名见取,三界中的戒禁取名戒禁取,三界中的身见名我语取。所执的我无有实体,唯有我名的空语,故名我语取。据实而论,取支通取一切烦恼,《瑜伽论》说:一切烦恼令生相续故,即通见修所有烦恼令生相续。《十地经》等虽说爱增名取,是约爱润胜说,非无余惑。此通取种现为体。
十、有支,即积集的善恶业种,及识名色六处触受五名言种,由爱取滋润摄受,有大势力,能引生后有苦果,转名为有;以能有当生,令生有将入现在,故总合由爱取合润的业种及名言种,立为有支。此唯取种子为体。由前六法种子转名为有故。
十一、生支,生是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体即五蕴现行果法。即依现有爱取有三支为因,又引起当来世于四生中结生,是名为生。就是从中有初生以后,至本有中未衰变位,皆是生支所摄。以异熟五蕴为体。
十二、老死支,心色等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入灭相位,即名为死。老非定有,附于死支中,故合老死立支,此亦以异熟五蕴为体。
三、次第
如来于十二有支为什么最初宣说无明,最后宣说老死,这样的次第建立有何意趣呢?《瑜伽师地论》第十卷约三义说缘起次第,这里且约当来世引生五果为因的次第略说如下:一个有情之流转生死,首先是对于所应知的事相理体愚迷无知。由此无知发起定招三有果报的业行善恶,这种业行违于还灭,论中总称为邪行。起邪行故,令心识颠倒:由心颠倒故,结生相续而有名色;由有名色,诸根渐次圆满而有六处;由此有触,由触引受,触为受依;由此触受二法受用境界,于境界耽染爱著,希求追取,由是烦恼滋长,发后有业行;业滋长故,五趣果生,生已变坏,老死生起,故十二支如是次第。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作如是次第说?答:诸愚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滋长;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谓由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说十二支。’
四、总别业用
总起来说,十二有支能令有情生死流转。生死的体即生老死二支,前十支为因能令生等转起,使有情生死轮转无穷,此即十二有支的总业用。别业用,在《十地经》和《集论》中于各支都说两种,这里依集论卷三所说略运如下:(一)无明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有愚痴;已得未得的自体名有,由无明覆蔽故,于前际、中际、后际不能如实了知,因而生起这样地疑惑:我于过去世曾有呀?非有呀?曾经得过什么有情的体性?生何种姓族类?广如《缘起经》及《瑜伽师地论》卷九所说无明差别。[2]与行作缘由无明的势力为增上,令后有业得增长故。(二)行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由业行的势力,令诸有情趣于种种不同的则异趣类中,领受差别的生死果报。[2]与识作缘,由业习气势力增上,令第八识现行相续,并能使当来名色等生起种子,得增长故。(三)识有二种业:[1]持诸有情所有业缚,诸有情由造善不善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是名业缚。即第八识与业行所引的习气俱生俱灭,使业种不失不坏,故说彼识能持业缚。[2]与名色作缘,由第八总报识入母胎后,名色得增长故。(四)名色有二种业:[1]摄诸有情自体,有色无名,但是非情,由有名色,然后才能名为有情,得预入于有情众同分的差别之类,故说名色摄有情自体。据实而论,唯第八识才真正是有情的自体性。[2]与六处作缘,由名色等前支为依止,六处等后支得生起故。(五)六处有二种业:[1]摄诸有情自体圆满,由六处生已诸根具足,无有缺减,故说为自体圆满。[2]与触作缘,依根发触,相显易知,由根变异生触近胜故。(六)触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转,依触为门,受用顺乐受等三种境界而流转三界故。[2]与受作缘,由触为依引生受故。(七)受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由受为依,诸有情领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等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故。[2]与爱作缘,由受故引起和合及乖离的希求诸爱生故。(八)爱有二种业:[1]引诸有情流转生死,由爱势力,如水润发业种及识等五种,引令有情生死流转无有断绝。[2]与取作缘,由爱味求欲为门,于三界四取中贪欲转起。(九)取有二种业:[1]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有取识的有,是有无之有,取是爱为缘取的取,有爱为缘取的异熟果识,说名有取识。以有所持的被润种子,说能持识为有取识即为取五趣后有相续不断,取令业习气得决定果故,发起有取识,说名发有取识。[2]与有作缘,由取势力增上,诸行习气能转变成熟为有故。(十)有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后有现前,由有故能引起后有自体现前,从此趣命终已,无间隔地生余趣中故。[2]与生作缘,由有势力,余众同分即未来自体得转起故。(十一)生有二种业:[1]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由于生故,能引起名色等后后位差别生起。[2]与老死作缘,由有此生,彼相续变坏皆得有故。(十二)老死有二种业:[1]数令有情时分变异,由有老故,破坏少壮盛色,衰朽形腐,诸根老耋。[2]数令有情寿命变异,由有死故,离解支节,破坏寿命,弃舍诸蕴。
五、因果差别
诸经论所说十二有支因果总有五种:一、等起因果,即前前支为因,后后支为果,由前前支势力为因,平等引起后后支得生起故。十二支中无明唯因,老死唯果,其余十支亦因亦果。无明为什么唯是因支呢?因为无明以前再无分支,无所从起,故唯是因支。老死为作么唯是果支呢?约一期相续说,老死无所再起,故唯是果支。其余行等十支,前有所从的因支,后有所起的果支,对前所从的因支,自己是果,对后所起的果支,自己是因,是故亦因亦果。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问:几唯是因,几唯是果?几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因果。’
二、本末因果,无明、爱、取三支,体即烦恼,是生起业、苦的根本,故无明等三唯是因支。生、老死二,唯是果支,因为生与老死,体即苦法,是惑业的果,及识等五种之果故。其余识等七支,亦因亦果,是烦恼之果,生老死之因故。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三唯是因,二唯是果,当知所余,亦因亦果。’又生与老死。唯是果末,前六支即爱、取、有三乃是因本,受支通因果通本末。如《瑜伽师地论》第十卷说:‘几说为因分:谓前六,无明乃至触,及爱、取、有三说为因分。几说为果分?谓后二说为果分。几说为杂因果分?谓所余支说为杂分。所以者何?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受种子以触为缘,是后际现行受果的因,故后因受。现世生死位的现起报受为缘生爱,是前际受种之果,故名果受。受通种现,故说为杂分。问:识等五支,皆通因果,何以偏说受为杂分呢?答:识等五支,唯取种子,从受起爱,多因现起果受而生,故于受中通说因果,识等四支,唯种为缘,不要起现方生后支,故不为例。
三、异熟非异熟因果,即识、名色、六处、触、受及生老死七法是果,识等五支种子望生老死二支来说,虽然五种是未来生老死苦果的因,但于现世位亦说五支为现行,即约在生老死位中的识等五现行法而说,故七支皆是其果,异熟法故,亦正果体。其余无明行及爱取有五支,则唯是因法,非异熟果故。如《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说:‘又现在果所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总名果所摄缘起。当知余支是因所摄缘起。’
四、熟未熟因果,这里所说的熟,是熟变和正熟:未熟名因熟变正熟名果。十二支中,前七支是因,犹未熟故;后五支是果,由已熟故。即爱取是前无明之增长,故爱取是无明之成熟,有支是前业等种为爱等所润将熟得果,是行等六法熟故;生老死二支正是熟时;故皆后果。《杂业论》本事分中三法品说:‘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于因时有能引所引,即无明等前七支是因,犹未熟故。于果时有能生所生,即后五支是果。名已熟故。
五、正熟非正熟因果,正熟即正成熟时,非正熟是因,正熟是果,即前十支是因,非正熟故;后二支是果,是正熟故。《瑜伽师地论》第九第十卷等,皆说能引支的无明行,所引支的识等五种,俱是牵引因,引生老死二种果故。爱取有是能生因,近生老死故。生老死是引生二因之果,是正熟果体。故《成唯识论》卷八说:‘以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若约识等五当生位说,虽然亦是果法,然此明正熟时分定体,故不取说。
以上所说十二支相望的五门因果,摄诸经论所说因果意义,更无增减。
六、能所引生
十二有支,在远近因果,和已润未润的因果关系上,诸支相望。《缘起经》、《瑜伽论》、《对法论》、《成唯识论》等,皆略摄为四支:一能引支、二所引支、三能生支、四所生支。
一、能引支,体即无明行。由无明于诸谛境无智为先,造诸业行,熏习在第八识中,能引熏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果的种子,故名能引支。如《成唯识论》卷八说:‘一能引生,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虽无明行二与生老死为引因体,然前十支俱是因故,不可远望生死老二果为能引支,故但望近所熏增的识等五种名为能引。
二、所引支,体即第八本识内,由前六无明行为增上缘所熏习的亲生当来的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果的因缘种。识等五种虽是当来五果的亲因缘性,正是当来五果的引因,识等五果种子未被行支熏时,不能堪生现行,由加行支熏发,即堪生现行。故从前二支为增上缘的引发势力,说名所引支。如《成唯识论》说:‘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所引故。’《集论》中说识亦是能引,那是指业种名识支而说,故与《成唯识论》说识种名识支是所引全不相违,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业种说俱名识故,所以彼经亦说识支通能所引。
问:识等五种是前后熏发呀?还是一时熏发呀?答:一时熏发。既然是一时熏发,为何说有七后呀?这在《成唯识论》里有二义答释。第一识如论说:‘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是同时,而依伴主、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这段文义说:‘谓本识为主,异熟主故。谓伴,非主异熟,助伴生故。就彼四中(名色、六处、触、受),名色是总,体性宽故;余三是别,义用狭故。就后三中,六处是胜,爱等依故;余二是劣,依处生故。就后二中,触是因胜,能生受故;受是果体,触所生故。由此五支摄如是等就各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体实同时。’第二答释如论说:‘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这就是说,依于当来世识等五果法生起分位有次第,假说因五种有前后:或依现在已现起分位有次第,说因五种前后不同,不是行熏习时,及实生果有其前后。
三、能生支,体即爱、取、有。能近生当来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由迷内异熟愚,迷外增上果愚、以境界受为缘,发起贪爱烦恼,缘爱复生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即由此爱取势力,合润前能引中的业种,及所引中的识等五种转名为有,有当果故,唯有支种子正名能生因,但经爱取合润后,才能令其种子近生当来世生老死果,故爱等皆名能生因。《成唯识论》说:‘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谓缘迷内异熟果愚,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已。复依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有后有果故。’虽然受取二支亦能润前能引因中行种,及所引因识等五果种子,约这一意义来说,爱取亦应当名能润因;但由爱取近润有支,有支中种子堪生现行,爱取能令他生,以近生当来果,约此特胜意义,但说名能生而不名能润。
四所生支,体即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的果,故名所生。从中有初生以后,至本有中随其寿命长短的未衰变位,皆是生支。诸衰变位随其多少时间内心色俱衰总名为老。身坏命终,入灭相位,即名为死,如《成唯识论》说:‘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说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生老死二支,虽然亦为前能所引因的果法,但以果望因远,未润之时,无生果堪能,近由爱等生故,但名所生,而不名引果。
以上根据《成唯识论》把十二有支略摄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立表如(表四十二):
(表四十二)
![]()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