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我想起我刚去澳大利亚还没买车时,上学坐过几回公交车。印象很深的就是,每个乘客下车时,都跟司机说谢谢,而司机说“Have a nice day!”。当然他们的公交车上没几个人,司机也没那么大的压力。但是这种对他人理所应当的服务也表示感谢的态度,确实让我肃然起敬。大概很多人都感慨过,英语里谢谢的使用频率比汉语谢谢要高得多。我想这不只是中国人含蓄的缘故。能否对他人的任何微小的恩惠都表示谢意,这反映出一个人心灵的敏感度,在整个社会而言,这也算得上是文明的一种标志。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也是份内的事情,但我们都知道孩子要有感恩之心。其他的事情也是同理呀。 那么,除了这些好的地方,对于生活中的逆境和阴暗面呢?难道也要去感激吗? 想起我大学刚毕业时,得了风湿,还挺严重。当时回到沈阳,冬天穿很厚的棉裤也还会觉得冷。我倒不太在意美观与否,但是正值大学毕业,刚来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却得了病,觉得很受挫折。我记得在心情非常沮丧的时候曾想,命运让我在这个时候得了病,究竟为了什么?疾病这样不好的事情,究竟能有什么积极意义?我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呢? 当时当然想不到要去感谢疾病,记得那时想到的就是,这次病可以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健康,或许这种提醒很有价值,能让我今后的一生更健康。现在回想,那次病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同时,我也由此得到了好好思考人生道路的机会。当然,我也一定变得比过去更坚强了。这么看,疾病也不全是没有价值的坏事。 之后不久,我的一位大学好友嫁了一位比较有实力的人,她在电话里跟我说:“我雇保姆了,我现在不用自己洗菜做饭了,你不知道那有多舒服啊!”我那时刚结婚,住7楼,每天拎着水果和菜爬7楼,自己做家务。记得当时放下电话接着扫地,心里想,我扫地、洗菜、做饭,做这些家务活,虽然累,但这也一定自有它的价值。其实当时太年轻,真的还没想得出这些劳作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但我就是坚信这一点。 现在尽管有保姆帮忙,我也经常带孩子一起去买菜,回来也常自己给她炒菜。因为现在我相信,倾注了我的爱的饭菜,吃下去会让她更健康。我还相信任何琐碎的家务活,其中都体现着神性,都是很好的修炼方式。 所以,在我看来,感恩更多的是你自己心里的一种态度,跟你具体遭遇什么样的事情关系都不大。感恩的范围可以很广,包括生活中大的、小的、好的、坏的各种事物。感激的心态应该是持续的,是宽泛的,是不挑三拣四的。 说到底,感恩就是一种把自己放得低一些,对周围世界存有一种泛泛的恭敬之心的态度。 而之所以我们常常想不起来去感恩,就是因为我们很不习惯把自己放低。我们习惯的是自己高高在上、对一切都有掌控权、自我陶醉和以自我为中心。 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放低了自己,你才能看清自己的一切都是仰赖他人而存在的,你心中的感恩之心才会真的浮现出来。 心存感激,在另一方面也就是承认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承认自己得依赖他人、不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而这,又常是我们很不情愿的想法。 现代社会,人人都自信满满,都怕承认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为了维护面子和自尊,我们也不情愿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比如,英语里的需要帮助,常常意味着心理有问题或身体有残疾)。我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成就一切事情。我们把对他人的依赖看成是可耻的可悲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体,相互是分隔的,更多是竞争的关系。社会中的一切都被划分得很精确很清晰,没有混淆和含糊的余地。本应模糊的人情交往,更多的时候被规则和交易所取代。比如,交际多的人大概都有一个“随礼账本”,所谓“人情来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笔账。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