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烦恼障病:可能引起不发禅定,贪欲心起、爱著异性,生起嗔念,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邪见等病状。 8. 修止与修观之时机不当,可能引起痴定、狂慧等病。 9. 善根发相时,不能分辨真伪而成病,如对伪相心生爱著,即可能为鬼神所附。 10. 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这些都是生理问题所引起的疾患。 11. 失定:得欲界定时,由于不善用心、方法错误,或将定相向他人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有希望心、疑心等,则容易失定。 关于各种禅病的治疗方法,由于症状复杂、变幻难测,因此很难一概而论。但是,下列的治疗或预防原则当是较具一般性的。 1. 专家指导:坐禅如不得法,非但不能使身体健康,反而容易致病。而且,由于禅病牵涉到甚多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坐禅时必须要由具备足够的学理与经验的禅师来指导,才不致发生误差。如修止、修观、六气、十二息,及其他方术疗法,都是专门技术,只透过阅读禅书,是无法完全应用的。 2. “心意端正,不可希冀、贪求。”这是坐禅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态。 3. 系心在境、观想、呼吸法、坐禅姿势、环境等项,都要求其正确。 4. 对业障病要至诚忏悔、或虔心修福。 5. 发觉情况有异时,要尽早请教专家、尽早对治。 6. 对佛教核心义理要能正确把握,要具备般若正观,要能不取、不著。 七、智顗禅病理论的思想渊源 上述禅病理论,都是从智顗的禅法著述中整理出来的。在中国古今佛教大德的著述中,像智顗的著述一样能将禅法作专著出现、或专章处理的情形,极为罕见。就智顗禅法著述的质与量来看,说他是印度禅法在中国最伟大的集大成者,应该不算过誉。因为迄今为止,他在禅法方面的成就,在中国佛教史上仍然是空前绝后的。 翻阅智顗的各种禅法著述,往往会使人觉得那些著述似乎都是他个人经验的累积。但是如果我们稍为深入地解析,就会发现这些著述的内容,其实是有多种渊源的。兹略述如次: (一)师承 依据道宣《续高僧传》〈智顗传〉的叙述 ( 注 23),智顗出家后,曾到光州大苏山追随当时著名的禅师慧思学习禅法。慧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 ( 注 24) 最师,就师、慧思三人被道宣称为“不测其位”的神秘高僧,由此可见他们的修行成绩在当时人心目中的份量。此外,慧思又特别教导智顗以四安乐行、法华三昧等法门。在光州七年间,在慧思的调教、熏陶之下,智顗的禅法基础乃稳如磐石。因此,从他的经历及修学过程来看,其著述中的禅病理论,有部份必然得自师承的启发或教导,自是可以想见。 (二)智顗本人的修禅经验 智顗在光州随慧思习禅七年,后又赴金陵瓦官寺弘扬禅法。不久,在金陵一带引起习禅旋风,当时佛门大德争相来学。其后,弘法各地,也都不忘教授禅法。其一生经历,有大半与禅法有关。因此,其所累积的修禅经验与对禅病的看法,自必甚为可观。其所撰书中的见解,当然有甚多个人的修禅经验。 (三)禅经(印度禅法的专著)及其他佛典 禅病的原理及治法,在禅经中往往有具体的论述。智顗之时,已经译出的印度禅法专著(禅经类与三昧经类),依《大正藏》所收,可知至少有三十余种之多。而其中之《大安般守意经》、《修行道地经》、《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思惟略要法》、《达摩多罗禅经》、《五门禅经要用法》、《治禅病秘要法》等禅经,也都有甚多可以引用的禅学资料。 在智顗的《摩诃止观》等著作里,除了引用数十部三藏佛典之外,在禅经方面也多所取资。如《治禅病秘要法》、《安般守意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等禅经也都常见引用。 从智顗的禅学著述中可以看出,智顗是以他个人的坐禅经验,加上汲取丰硕的佛典知识及其他条件,乃形成他个人的禅法思想体系。在各项条件中,无疑的,禅经及其他印度佛典应该是智顗禅学及禅病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基础。 (四)医学理论及道家实修法 除了佛学著述之外,智顗禅病理论的思想来源的一部份是传统医学理论与道家实修法。在《释波罗蜜》与《摩诃止观》等书中,常可以发现某些像是医书的文字。兹引《摩诃止观》〈观病患境〉若干例如次: (1) “上医听声,中医相色,下医诊脉。……若脉洪直,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 ( 注 25) (2) “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 ( 注 26) (3) “眼缘青,多动肝。缘赤,多动心。……舌缘醋,多动肝……。” ( 注 27) 此外,《摩诃止观》也有方术治法、六气治法等项。其中,六气治法至今仍广为气功师所沿用。《摩诃止观》〈观病患境〉文云: “用气治者,谓:吹呼呵嘘。皆于唇吻吐纳,转侧牙舌,徐详运心,带想作气。……六气治五脏者,呵治肝,呼吹治心,嘘治肺,治肾,治脾。” (注28) 这在道家养生术中或气功界,谓之“六字歌诀法”、“吐纳补泻法”、或“六字气治病法”。这原是道家养生术之一种。源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以及京里先生的《神仙食金柜妙录》〈行法〉篇。京里先生被学术界判定为唐代人 ( 注 29), 但是陶弘景的年代是456-536,比智顗的年代要早八十几年。 可见这是智顗学自道家的方术,并不是佛教本身的修行法。然而,也由此可见,智顗的著述态度是博取百家而汇于一炉,并不只是拘拘于个人的心得而已。 八、智顗之后中国所流传的禅病理论 ──以《起信论》、《楞严经》之所述为例 智顗以后的中国佛教界,谈论印度禅学与禅学的著述甚少,在唐代禅宗、净土宗逐渐流行之后,传统印度禅法在中国逐渐乏人问津。自唐代迄今,在流行的佛典里曾经较具体地言及禅病的,智顗的《小止观》等书之外,当以《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较为人所知。 《起信论》一书之真伪,兹不赘述。但是,该书出现于南北朝末期,且在中国曾甚为后世佛教界所推崇,则系一历史事实。这部书的卷末部份(修行信心分)曾有与禅病有关的文字,内容大略如次 ( 注 30): (1) 魔邪扰乱:“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或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针对这些现象,对治的方法是“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