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 这是行者体内生理现象不协调,或体内器官产生疾患的病相。该书所提出的对治法有六气(吹、呼、嘻、呵、嘘、呬)治病法、十二息(上息、下息、满息……等)治病法、假想治病法、咒术治病法、用心主境治病法、观析治病法等。 (三)魔事的对治 此处所叙述的魔事,与《小止观》所述略同而内容稍为详细一些。所说的魔也是四种:烦恼魔、阴界入魔、死魔、欲界天子魔。关次魔事的干扰与对治法,也与《小止观》所述大体相同。 (四)禅定的退失(失定) 《释禅波罗蜜》认为欲界定的法心较浅,因此“难得易失。”该书认为下列原因是失定的原因(注 15 ): 1. 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 2. 得定时向他人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忽然有事缘相扰,这些障碍都可能破坏欲界定。 3. 坐禅者的内心如果存有希望心、疑心、惊怖、大喜、重爱、忧悔等心,则对禅定也有障碍。有希望心,则不易入定。入定后有疑、怖等五心,则容易失定。 失定虽然不是病,但却是坐禅者的一种挫折,所以也附论于此。 (五)未到地定的邪伪相 未到地定是初禅之前的方便定。这种定有二种邪伪相,一则“定心过明”、一则“定心过暗”。过明的现象是入定时可以见到外在日月星辰、宫殿等境界,如得神通。过暗是入定后无所知觉,如沉睡不醒(注 16 )。修禅者对这种邪伪相应清楚辨识。 五、《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在修持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在〈十乘观法〉的观病患境、观魔事境等处,都曾论及禅病问题。其中所述,比《禅波罗蜜》等书都要更为深入。兹择要略述如次: (一)由四大合成的肉体,本身即是病原 由于人体中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若稍不协调,则此身即病,因此,此身即是病原。《摩诃止观》〈观病患境〉云:“有身即是病。四蛇异性,水火相违……四国为邻,更互侵伐。”(注 17 )四大相互冲突的结果,可能引发五脏病、四大病、六神病、八触病、强观病、鬼神病、魔病、业病等。书中对这些病之原理、病状、治法都曾加以剖析。并提出下列治疗方法: 1. 用止治病:止心丹田、止心足下、或止心痛处,各有对治作用。 2. 用气治病:书中提出六气治病法,此六气即:吹、呼、 、呵、嘘、 。这是道家的运气法。在《释禅波罗蜜》中所提的六气与此相同,但“ ”、“ ”二字则为“嘻”、“呬”,音同字异。 3. 用息治病:人体内的气体,可分“风、气、喘、息”四种。拙文在叙述《禅门口诀》时已曾提及。此处之“息”,即较为平静顺畅的呼吸 。 4. 假想治病:谓出息或入息各有对治作用:此处所提出的十二息治病法,也曾见于《释禅波罗蜜》中。 5. 观心治病:这是直观于心、不带想息的方法。 6. 方术治病法:书中提出捻大指治肝法、持咒治病法、手捻丹田治赤痢等病法,及杖打病处法等。文中并特别警惕出家人不可迷恋方术。 此外,书中又提出“能具十法,必有良验”的治病原则。这十法是:“信、用、勤、恒、别病、方便、久、知取舍、识遮障(注 18 )。这在《释禅波罗蜜》书中也曾提及(注 19 )。 (二)禅定中之“恶相” 这是书中〈观业相境〉部份所提出来的禅定现象。书中举出六种,谓之六蔽像。此即在坐禅时,可能见到的六种恶相:悭蔽报果发相、嗔蔽报果发相、净罪报相、盗罪报相、妄语发相、饮酒发相等。这六种相状,都与行者过去的业报有关。 关于业报相在坐禅中的浮现,要判定是好是坏固然有很多原则,但是下列二事,则是颇值得参酌的经验之谈(注20): 1. 凡是所起的相状“久久住、数数来、又坏禅心”,则皆是魔相。 2. “诸恶相现时,初现嗔怒,再来平平,三现欢喜。”这是恶相要消灭的征候。 (三)魔事 在〈观魔事境〉章中提出的对治方法,大体与《释禅波罗蜜》、《小止观》等书相同,兹不赘。倒是其中下列一段治魔原理,虽不易至,但所有修禅者仍应心向往之: “若达邪正,怀抱淡然。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平等一相。不以魔为戚、佛为欣,安之实际。若能如是,邪不干正。”(注21) 此外,在辨别禅定相状的邪正时,有一项原则也甚为重要,此即“若过、若不及,悉名邪相”(注22)。这是说在禅定现象中,若是境界显现时,会促使自己的身心有“过分强烈”或“不足”的反应,则都是邪相,不是正定。 六、智顗禅病理论的规模及其启示 智顗的禅病思想,以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可以分类为下列几项: 1. 预防医学:这是智顗著述内容的主轴。譬如其书中主张人体内有风、气、喘、息四种气体。并谓坐禅者只能守息而不能守其他三气,始不易致病云云。 2. 精神医学:书中有关外魔干扰诸症,以现代医学眼光来衡量,应归属于精神科领域。 3. 内科:书中所论及的四大五脏病、五根病等皆是。 4. 气功治疗术:如所提的六气治法、十二息治法、手捻丹田治赤痢法等。 5. 诊断术:如《摩诃止观》〈观病患境〉文中所说的“上医听声,中医相色,下医诊脉……若脉洪直,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即是。 此外,智顗书中所述,也常能一贯地述及病因、症状与病理。譬如下列《禅门口诀》所载,即其一例: (1) 症状:身体痒、痛,甚或心智颠狂。 (2) 病因:坐禅守息不当,引起身风相乱。 (3) 病理:身内之风,分位不可相乱,否则伤及行者。 智顗书中所载,大体上是依照病理、病因、症状、及预防、治疗法等方面来论述的。由上面所列,我们约略可以窥见智顗禅病对治理论的规模。此下,拟依其书中所述,归纳出若干较为实用之原则,以供坐禅者参考: 1. 呼吸方法不正确,可能引起痒、痛、枯瘦等病。 2. 姿势不正确,或内心懈怠,可能引起背脊等处疼痛。 3. 内心意念不正,希冀神通,或心存名闻利养,则可能引起外魔干扰。此中之魔有天神魔、思神魔等。 4. 思索太用力,可能引起头痛及腹中气满等病。 5. 外声干扰,必恼成病。可能引起气满、怖畏、暴下血等病。 6. 业障病:可能引起的症状是“举身肿满、虚肥而黄”、或忽然身体疼痛、或忽见怖畏像,及种种恶相。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