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远离色情信息(4)

《维摩经僧肇注》说“有所爱必有所憎”。爱情心理学发现:相爱者之间的嫉恨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情人之间,爱得越是深,在悖逆、情变时也就恨得越深,由此而发生的情杀案件时有所闻。情人们往往称对方为“怨家”,

  《维摩经僧肇注》说“有所爱必有所憎”。爱情心理学发现:相爱者之间的嫉恨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情人之间,爱得越是深,在悖逆、情变时也就恨得越深,由此而发生的情杀案件时有所闻。情人们往往称对方为“怨家”,意味与爱同时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怨仇心理。星云大师《谈情说爱》说: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常形影不离,爱得不好,会成为恨。

  爱憎之间的这种滑稽的互变关系,乃由“凡有对法不相舍离”(互为矛盾对立关系的双方不得相离)的缘起法则所决定。爱、憎既然是对立面的统一,便互相依存不得分离,爱不得回报、满足时,便会转化为恨。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讲道:宁当依附千逾缮量大热铁床,是床极热、遍热、猛焰、洞然。于彼父母所给妻妾诸女色丵欲,乃至不以染爱之心,远观其相,何况亲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子!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愁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当知妇人是热铁花,散布于地,足蹈其上,当知妇人于诸邪性,流布增长。舍利子!何因缘故名为妇人?所言妇者,名加重担,何以故?能使众生,负于重担。……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何以故?……彼无智者,为于男女、妻妾诸女色等,所缠缚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  若有众生,味著男女、妻妾诸女色丵欲,当知,即是味著砾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热铁丸,即是味著坐热铁床,即是味著热铁机蹬……。取要言之,若有摄受妻妾、男女诸女色丵欲,当知即是摄受一切众苦,忧、愁、悲、恼之聚。  当知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  

  一切唯心所现,业力所限:母猪在公猪眼中是大美人,公猪在母猪眼中是白马王子;人粪在狗眼中是美味,屎尿在蛆蝇眼中是游泳池。见了一只母猴子,你若是一只公猴子,就觉得是美女;见了凡间妇,你若是凡间有淫欲习气的人,就觉得是美女。一切都无实体可得,一切都是虚妄,一切不可得。一切近看与远看都不一样,得到时与追求时不一样,实现时与盼望时不一样,成了自己的时与未得到时、汲汲以求时不一样,天天在一起时与偶尔接触时不一样,结婚后与恋爱时不一样……一切只是幻觉、妄情而已,不要被它骗了。拼命追求到的美女,几年后成了臃肿不堪的黄脸婆——这美女不是假的是什么?所贪恋的人,不过是粪器死猪肠,最后终是一堆枯骨。变迁不住的就是假的,就无可把捉,不可得。就像在集市上买了几条鱼,拿回家变成了毒蛇一样。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一样是靠得住的。色是刮骨的钢刀,秀色是勾魂鬼,夺命刀。色丵欲是“需要”吗?得到美色是好事吗?美色、色丵欲使人骨髓枯竭、精神恍惚、众叛亲离,孤苦伶仃,这也都是你喜欢的、你需要的吗?

  我们再来进一步地研究贪爱的根源

  贪爱由无明产生,什么是无明,就是我见深重,人们意识深处一直执着的这个“我见”,即是凡夫流转的生死根本。

  美色从根本上讲是人们被五蕴(眼耳鼻舌身)劫持产生的幻觉。在爱河内漂流的众生,没有时间仔细观察思惟,所以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世间一切法相都来源于我执,比方说我们用不同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又可以观察到原子。

  《楞伽经》谓“三缘和合,幻相方生”。我们看到美色,这个图象是由多种因缘聚合,首先由其物体本身,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

  近视程度,往正确方向看,以及光线明暗等等。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美色这个果。美色其存在主要依赖于观察者感知器官的构造及其感知的方式,如我们换用显微镜来观察美女,那么将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美色的产生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

  同一感知对象,因感知器官的不同,所得相便有异。如天空云块间阴阳电的击荡,由眼观之则为闪电,由耳闻之则为雷声,且雷声还在闪电之后。同一种红色,常人见为红色,色盲人则见为黑紫等色。同一种阳光,在人眼中和猫头鹰眼中的相状肯定会大有不同。同一对象既然在不同的认识形式中现为不同的相,当知其相皆非本然真相。佛法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感知器官感知不到者,非必为无,如人眼视觉阀阈之外的紫外线、x光等,虽不可见,却非无实体,见有为无,亦属虚妄。关于感知经验的主观性、相对性、局限性,近现代各家哲学、心理学,几乎无不承认。

  宣化上人说过,人生之所以有苦,是因真假颠倒。把假的看成真的,去争执、去计较。

  现在我们清楚了,世间美色不过是虚妄幻觉,欲望由虚妄产生,虚妄的东西必定是无常的,痛苦的,现代社会恶风淫行炽盛,人们的内心成了外在躯壳的奴隶,理智被情欲所控制。殊不知,一切不明智的行为,都是违背天道,将受到惩罚的。

  善与恶的问题,最为诸家伦理学所重视。佛法所说心所法中,便有善恶之分。所谓善,指能使自他得今生、后世、究竟的利乐者,反之则为恶、不善。唯识学心所法中的“善心所法”,包括信、惭、愧、精进、不害等十一种心理功能,其中惭,愧二法,被强调为转恶为善之本,经中称“惭耻之服,最为庄严”,无惭无愧,被佛陀斥为畜生,意谓这种人丧失了应有的人性。心所法中属于恶的,分烦恼与随烦恼两类,烦恼,意谓恼乱身心不得安宁,有贪、瞋、痴、慢、疑、恶见六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副烦恼,有忿、恨、覆(掩饰过错)、恼、嫉、悭、骄、无惭、无愧、懈怠、放逸、失念等二十种。善与恶、情与理、向上与向下三类矛盾,在人性中诸矛盾中最为根本,由此派生出佛典中常说的染与净、迷与悟、烦恼与菩提、明与无明等矛盾。这些矛盾,是导致人们各种内心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根源,是诸家伦理学所着力探讨的重大问题。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