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 所以现在有很多的人迷练气功,有的人想来见我,于是托朋友找我,说想跟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人你一个也不要给我介绍来!”这些练气功的人,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不配),就连老子、庄子的道理还没搞懂。这些人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总之,他们都是被邪智所缠。在这种情形之下,有这个“身见”、“边见”。对这些人怎么办呢? “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如果被邪智所缠,也就没有什么智慧了,如果没有特殊方便的方法让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不管他如何精进地去修练,尽管还觉得很刻苦,但就因为他没有这个“正见”,便得不到救度,这就是“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什么是“烦恼浊”呢?就是“见惑”中的“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去对治人心的“三毒”。 “慢”就是“我慢”,这个“我慢”仅次于“贪、嗔、痴”。我们人人都想一想:总觉得自己不错,如果两个人发生点意见,总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强……这些都属于“我慢”。还有一种“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疑”就是怀疑。对什么事都不信,总要有点怀疑,尤其是对正法加以怀疑,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有断! “烦恼浊者:五钝利,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得度。” “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热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不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象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师说: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陷,恶业所蜇。” 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象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如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 “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即凡心是佛心”呢?因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在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