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导师:《证道歌》浅释(3)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贫穷固然不难从身穿破烂短袄上看得出来,然而说到「道」,则确有自性的无价珍宝蕴藏心中。 无价珍 用无±镉詹涣自性这无价珍宝,具足无量、无限功德妙用,是个无尽无竭的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贫穷固然不难从身穿破烂短袄上看得出来,然而说到「道」,则确有自性的无价珍宝蕴藏心中。

  无价珍 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自性这无价珍宝,具足无量、无限功德妙用,是个无尽无竭的「无尽藏」,无暗不破的「无尽灯」。不论是利益有情,接引有缘,永远都不虞匮乏,不会吝惜。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六祖能大师答智通之问「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关于转识成智,依法相宗说,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名虽有八,体唯佛性,着力处端在于转处不留情。若能抛却情识的粘滞、认同,纵使是种种事业同时兴起,纷繁事务一时现前,也不会影响到内心的安祥,就「繁兴永处那伽定」了。

  八解六通心地印

  见性成佛后,八识融归佛性,皆得解脱,四智的妙用应机则显,故曰八解。六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种神通。尽管神通二字名称相同,但因修者因地各异,所证神通的境界也不相同,只有成佛才会证到漏尽通的境界,这些都不离当人的心地,也都取决于当人的心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学法最重根器,倘使根器不逮,学法绝难成就。所谓根器,它的基本内涵是素质与性向,主要条件是:

  智力--一个连罪福、正邪、真伪、善恶都辨别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修学最上一乘法?

  信力--不具抉择能力和止于至善信心的人,不能参学宗门禅。

  意志力--不具此种心力,必定遇事欲振乏力,知难而退,终其身一事无成。各宗教中之苦行,习武者的先执劳役,主要在锻练、考验其意志力。六祖若忍受不了腰系石块舂米八个月的苦役,又怎堪继祖传灯?

  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堪称上士,必能一决一切了,否则便是多疑多不信的中、下之士了 。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因业积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何能见佛性?所以修行的起点,便是反省忏悔,去除心中的罪垢。垢除则障去,才有见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脱落,就是垢尽光显,清净圆满了 。

  起心是妄,动念即乖。起心精进,犹落有为,更何况向外自夸精进,二执宛然,岂不大错?

  从他谤 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任他毁谤、非议,无损正法丝毫,恰像疑人架火烧天,自陷疲惫,徒自劳苦而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在法界一真,法门不二的正觉中,恩与怨、毁与赞、人与我、众生与佛、毒液与甘露……一切平等不二,一一融归不思议的大圆觉海。观恶言 是功德 此则成我善知识

  观察恶言,无有自性,无明所现,因缘所生,并不真实。何况平等法中,一切声平等, 倘若分别起念,妄生人我,便不免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徒增烦恼了。若能勘破恶缘,当下便是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见性证真的禅者,住无生法忍;心性一如,八风不动,冤亲平等,唯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维摩诘经上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这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 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通佛法宗旨,受佛祖心印,得文字三昧,具方便辩才,藉以弘扬上乘,续佛慧命,继祖心灯者,堪称是宗、说兼通,理行兼备,自然是定慧圆明不滞空了。如果说得行不得,或说到行不到,只是口头禅、鹦鹉禅而已。如或沉空守寂,显然守株之徒;倘还口里说空,心中杂乱,岂止欺人自欺,终将误人误己。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