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服侍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上来看看,贾瑞已经没气了,身子底下冰凉渍湿的一大滩精。代儒夫妇哭得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于是命下人架火来烧,只听镜子内哭道:“谁叫你们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必烧我?”只见那道士从外面跑来,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曹雪芹不愧是艺术大师,活嘣乱跳的一个人,仅仅用了一、二个章回就把他写“死”了,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而无论从科学、医学、因果,都显得那么无懈可击。给人强烈的印象就是:如果谁处在贾瑞的处境,如果谁要是按照贾瑞那样来“办事”,谁都必死无疑。这正是:美人原是胭脂虎,色字头上一把刀。悬崖勒马还魂丹,飞蛾扑火枉死鬼。 五、妙玉邪心参禅,招魔堕落风尘可怕又可悲 《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的枢纽,其中的判词隐喻着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看懂了第五回,《红楼梦》主要人物命运和性格就把握住了。妙玉的判断词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美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首词写了妙玉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她性格孤癖,未能忘情,最终被强盗劫持而去,居然沦落为风尘女子。妙玉在金陵十二钗中有其特殊性,她是一位带发修行的出家人,下面就妙玉的性格来分析她的悲剧人生。 妙玉原本也是苏州的富家小姐,因为自幼身体有病,家里为她许了几个替身出家也总不见好,到底自己出家带发修行之后,才把性命保全了下来。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修行人,妙玉的出家是被动的,因此也谈不上有任何的菩提心,更谈不上勇猛进精的修行。她的业力相当重,以至于在这个世上难以存活,出家之后,总算佛祖把她的业力担了起来,身体好了,然而妙玉既没有感恩佛法,也没有报答佛恩,更没有发心发愿度化众生。仍然是悠悠放任。她的师父圆寂后,她本想回乡还俗,可是她的师父临终遗言说:“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她就没回乡。因此说妙玉也谈不上什么道心。可以说妙玉是的“赖佛吃饭,靠佛穿衣”之流,这样的行持,怎么能得到佛法的加持呢? 省亲别墅大观园建成之后,园中建了一座“笼翠庵”,需要在其中长住一位修行人。正好林之孝家的来跟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回话:“西门外牟尼院有位带发修行的妙玉,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王夫人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她来。”林之孝家的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于是果然下帖子将妙玉请进了大观园栊翠庵。由此可见,妙玉的习性首先是骄傲,虽然出家了可是富贵人的习气丝毫未断。 妙玉还嫌贫爱富和有洁癖。刘姥姥和贾家沾点亲故,来贾家打打“秋风”,正投了贾母老太君想要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说话的缘,贾母带着刘姥姥以及贾家的女眷们浏览大观园,走到笼翠庵,妙玉连忙接了进去。妙玉亲自招待贾母吃茶,贾母吃剩下的茶让刘姥姥吃了。妙玉嫌刘姥姥脏,便不让下手的道婆再收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对女孩子体贴的宝玉想要让小厮来帮忙洗地,妙玉连忙让宝玉吩咐小厮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 妙玉生活奢华、铺排,毫无修行人惜福、节俭的作风。她待客的茶杯居然是古代的珍奇异宝,她招待贾母的茶是御用贡品“老君眉”。她请黛玉、宝钗和宝玉吃的茶是“收梅花上的雪”储藏起来的。 妙玉性情古怪,给认识她的人的感觉就是“不僧不俗,古里古怪。”贾府不止一个女孩子讨厌妙玉,宝玉的大嫂李纨就直接说过:“我讨厌妙玉,不愿意理她。”为什么讨厌妙玉呢?因为妙玉:“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自己没有涵养,不懂得恒顺众生的道理,却喜欢用佛法的道理对着别人说三道四、颐指气使,处处惹人讨厌。所以学佛学不好往往就学成妙玉了,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当然包括末学自己,惭愧。 妙玉未能忘却情爱,暗恋宝玉。对于修行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她人虽在栊翠庵,心却已飞向了庵外的红尘世界。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对宝玉的爱情已初露端倪,妙玉斟了一杯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一个闺中少女怎可能“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是未出家之人,又刚吃过酒肉,难道妙玉就不嫌他“肉食腥膻”吗?并且当宝玉说要把茶杯送给刘姥姥时,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并且是“仍”,可见并非第一次,这就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因落了第,李纨要他去栊翠庵折一枝梅花插瓶,并命人跟了他去。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称是,聪明的黛玉已经察觉妙玉对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了,但傻乎乎的宝玉却只说出“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岫烟与妙玉相识多年,有半师之交,情义深厚,她过生日妙玉并无任何表示,却偏偏给宝玉送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这足以说明妙玉喜欢宝玉毫无疑议。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妙玉暗恋宝玉已经非常明显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妙玉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修行人,其实就是一个住在寺庵里的骄小姐,她脾气不好、暗恋异性、性情古怪、惹人讨厌、生活奢华,这样的行持,如何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 更重要的是妙玉在修行方面的严重错误,一是不务正业,二是修行不契机的法门。 妙玉不务正业扶乩,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宝玉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丢了,岫烟请妙玉扶乩卜问通灵玉的下落。妙玉叫道婆焚香,在箱子里找出沙盘乩架,书了符,命岫烟行礼祝告毕,然后同妙玉一同扶乩。印光大师一再强调扶乩是灵鬼假冒天仙和佛菩萨在作怪,学佛人不应该沾染这些,乩坛的鬼话对于小因果小轮回或许有点帮助,然而至于说佛法不过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去做鬼?就是心地不真实,当有人求问乩仙他不懂的佛法的时候,他绝不会说不知道,他往往会不懂装懂乱说一起,所以误导大众,这个因果太大了。民国时有个江易园居士,因为受到扶乩的迷惑,最后连佛法也不信了,连印光大师教导也不信了,居然把他老人家规劝的书信都烧了,所以真学佛的人,绝不做这些坏乱佛法的事情。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