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应该听不清了。可是接下来的句句佛号都能听的清楚,这叫告诉你,你“ 心无住”于佛号;心既“不住”,岂不是“佛乃无相”哉!!!②再,一声佛号,只要听得清楚的时候,一定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没有四相,哪有“有相佛”呢?所以,此之谓“以无住心会无相佛”矣。若“心住”我、人、众、寿相,就听不清楚。③又再,“持名念佛”,不但第一声佛号不住,乃至“阿弥陀佛”四字,每个字都“不住”。岂不是(直观心性)“一心不住,般若生”哉!!! 如果你一时忘记念佛,当下回光返照,可观察一下,“心”一定“住”到别处,有所著了。不是住于“是”(善、乐),就是住于“非”(恶、苦),一定有所住。相反地,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明白,一定“心无所住”。自己可以试验。持名念佛,“心一切不住”,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这就是“持名念佛”“直观心性”的“要点”。唯有真心念佛者,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持名念佛”得如此大的受用,千万别忘“上报佛恩”----劝一众生能持名念佛,即是“上报佛恩”。 二五、“不善”不生、“善法” 不灭念佛法 & 8226;何为“一心不起”? & 8226;“知”就是“念”即“有”!! & 8226;一定要“有”“念佛”这一“点” 。 & 8226;何为“观空”? & 8226;何为“法从心上会”?亦即何为“毕竟 空”? & 8226;何为“空观法门”? & 8226;“无记性”的“害处”!!! & 8226;如何“修观空”? & 8226;何为“不住”? & 8226;何为“佛知”、“佛见”? & 8226;何为“佛知、见”? & 8226;何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静坐念佛要点:必须“心念心听”“清楚明白”。这个境界叫“一念不起”,即一点杂念都没有;虽然没有杂念,可是“常觉不昧”,即自己“觉性高照”即也。年长日久,自然能得到利益。千万别错领会,观“一念不起”,就是“观空法门”。因为“能”“知道”“一念不生”的“知”,就是“会”,就是“有”。“不起诸见”,叫“观空”;“心无所住”叫“观空”。一切“见”不生,就是观“空”境界!!!因为“法” 要从“心”上会,不可从“法”上会,一切唯心造矣!“心”不住于“有”,不见于有,“有”也“空”;“心”不住于“空”,不见于空,“空”也空;“心”不住于“不住”,不见于不住,“不住”也空,这才是“毕竟空”;不见于有,不见于空,不见不见,才叫“观空法门”。不是有个“空”(心里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可被你观。若有个“空”可被你“观”的话,那“空”是“有”,已落入“无记”了。“无记”,在“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里边,是最“坏”的。因为“无记”,它不生“恶”,虽无“恶果”,但是“无记”也不生“善”,所以也永无成“成佛”之果。必下阿鼻地狱,没有出地狱的时期。只有放弃“无记”,发起“善 念”才行。千万不要堕入“无记”这个法门!修“观空”,要“心无所住”,“不起我见”,“不起四相”,依照佛说,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才没有错。修“空观”,不是说观什么都没有,假使这样观什么都没有,是在自己骗自己。六祖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是说“心不住于善”,即教人心不执著善见,不堕善报。“心不住于恶”,是教人心不执著于恶见,不堕恶报。若“心”住于善或恶,必落“果报”。“心”不住于“善或恶”,“不染于善或恶”叫“知”。不见善与恶的时候,叫做“见”。若是“心”和“眼”(前五根)不染“善恶诸法”,“知”善恶等一切法是“空”的,这叫“开佛知见”。“思”当作为“求”的意义讲。不思(求)善,不思(求)恶,是白痴;思(求)善,思(求)恶,是凡夫。这里的“要点”是在“心无所住”,“不生诸见”。并不是“不知不解”。“知”苦断集,就是“佛知”;“知”修道证灭,就是“佛知”;“知”修六度波罗密,就是“佛知”;“知”念佛往生,就是“佛知”。维摩洁大士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不善不生”,就是一点杂念不要起;即诸恶不作,“善法不灭”,即众善奉行。就是“佛号”不要断。这个“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都从“自净其意”生。“自净其意”即(乱念不生),假名叫“佛”。静坐念佛,就要“自净其意”(乱念不生),虽乱念不生,可是“佛号”不断。一切不住,叫无所着,等正觉。学佛,就学的这个法门。千万不要偏“空”(观什么都没有),若观得“无因无果”叫外道,是无因无果外道。 二六、 舍、忍、平常心念佛法 & 8226;“心平”即“无住”!!! & 8226;如何作到“心平”? & 8226;“念佛”的“功用”!!! & 8226;何为“尘”(染心)、“法尔如是”(不染心)、“断见”(不具诸法)及“法相”、“法性”? & 8226;何为“法相”、“法性”“佛道”、“外道”? & 8226;何为“闻”、“不闻”、“止”“观”及“不思议止观”即“直观心性”? & 8226;“佛”与“众生”的差别。 & 8226;“解”不是“修行”!!!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心平”,就是“心清净”,亦即“心无所住”。“乐”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要想做到“心平”:①“乐”时,不忘一个“舍”字。所谓“舍”,不是不要“乐”,而是“不贪著”的意思。乐时“知”一切事“无常”,一定要过去,就不会“贪著”了;②“苦”时,不忘一个“忍”字。不要懊恼,要忍耐,苦也是“无常”的,一定要过去。于“乐”能“舍”,于“苦”能“忍”,是圣贤;反之,就是“凡夫”。因,“乐”时,“心”住于“贪著”,就不能念佛;“苦”时,“心”住于“烦恼”,也不能念佛。一念佛,“心不住”于“乐”,则能“舍”;一念佛,“心不住”于“苦”,则能“忍”。这是念佛的“功用”。“心无所住”,心就清净,就平等。不管“乐”、“苦”、“忙”、“闲”,一律平等打成一片,都能达成“一心不乱”了。其关键是:“至(诚)心念,至(诚)心听”,自然“无所住”。 “至心念、至心听”,就不被“六尘染污”。“六尘”染污“心地”,称之为“尘”;“六尘”不染污“心地”,称之为“法”。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如此。不是说“心清净”,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假若说清净心中不具六法,那是“断灭见”。所谓“染心”,是“心住于六尘”,“心”就随“六尘”转了。如果“六根”对“六尘”时,“知”道“六尘”是“因缘”所起,没有自性,就不生“憎感”或“爱感”。那么,“六尘”单纯的是“法”,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如此。例如,“念佛”的时候,如能“至心念,至心听”,一定是“心无所住”。虽然面前有“六尘”,但由于“心无所住”,不被染着,不起分别,不随着“六尘”转,“知”道一切境,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境现,叫“法相”;一切境不现,就是“法性”,相对而毫无干扰,这个是圣贤之路。学佛,能对“六尘”随缘而起,“心无所住”,不受六尘染,不受六尘转,便叫“佛道”;否则,心有所住,就是外道。句句佛号,“听”的清楚,是“闻”;虽听清楚而又“不住”,是“不闻”。“闻而不闻”的时候,叫“止”;“不闻而闻”的时候叫“观”。虽然“止”,虽然“观”,可是“不思议”,叫“不思议止观”,即“直观心性”也。“此法甚深,非证莫知”,只有自己念,体验证到了,就知道了。这个法门,不是“闻慧”、“思慧”的境界,必须应用“修慧”,亲身彻底地去“修”,才能得到。 “无所住”是“知法”而“不住法”!“无分别”而自生“分别”,叫“众生”,知道虽“分别”而“无分别”,才是“佛”。念佛久了,“行起解绝”,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都用不上。佛号一起,可把它们都放下。“解”是走路的“拐杖”。若把“拐杖”当作“路”,这个人白痴,“解”只是帮助(修行)走路的。若把三藏十二部当作是“修行”,是“法”,这就死于句下了。所以古德曰:“行起解绝,“解绝”才能“行起”。得受用不在经文上,而是从“修行”上证得(体验)“受用”。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