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使如来选要法”,这个“选”字很有意义,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法藏菩萨在第十八大愿里只选择称名念佛一行作为ben愿,所以,念佛是弥陀ben愿之行,它之所以殊胜,它之所以超越,之所以叫做他力,之所以叫做易行道,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弥陀的ben愿,如果不是弥陀ben愿,怎么有资格称为易行道呢?怎么有资格称为殊胜超越呢?又怎么有资格叫做他力呢?我们凡夫又怎么可能去往生呢?所以,阿弥陀佛本来发了这样的愿, “你念我的名号,若不能往生,我不成佛!”他现在已经成佛了,他的愿力兑现了,那我们念佛,自然就因果相应啊,符合啦!跟佛的愿心相应了,自然就往生了。 跟佛心相应 所谓“跟佛的心相应”,有的人这样解释:阿弥陀佛发了伟大的四十八大愿,我们也要发四十八大愿,至少也要有那么一两个愿跟阿弥陀佛相应,那才可以。凡夫谁能做得到啊?法藏菩萨是经过五劫的思惟发下了四十八大愿,我们五十天思惟都没有。 怎么叫相应呢?比如说,妈妈辛勤地劳动,买来营养品,喂给孩子吃,妈妈要喂他,是妈妈的愿心,孩子愿意让妈妈喂,就是孩子的心,这就叫“母子相应”了。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不吃妈妈喂的营养品,一定要自己挣钱买营养品,那母子就不相应了。你能挣钱买营养品,要母亲喂你干什么?何况小孩不可能做到啊。所以,凡心和佛心相应,是在ben愿当中,佛说: “一向专念我的名号。”我们就一向专念佛的名号,这个叫做与阿弥陀佛大愿相应。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说:“我不念你的名号,我自己发四十八愿,我自己建极乐国,我自己成佛。”那个就不叫相应了。
往生已定
“念佛”是弥陀ben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 善导祖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念佛之所以高贵,之所以别的一切行门无法比较,善导祖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其它的修行虽然都很好,如果跟念佛来比,那哪能相比呢?为什么?就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ben愿所选取,是独一无二的,是最高无上的。所以,善导祖师才把念佛叫做 “正定业”,“正定业”的含义就是往生已定,你只要专修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已经定下来了。 往生决定在六字名号当中 往生决定在六字名号当中,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不能成就十方众生的往生,我就不成佛。”那现在已经成佛了,岂不是把我们的往生成就了吗?所以,六字名号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正觉,另一方面就是我等的往生功德,往生成就在名号当中,名号当中有我们的往生,我们念佛才能够往生;名号里边如果没有我们的往生,你真的是 “喊破喉咙也枉然”了。正因为名号已经决定了我们的往生,我们现在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之一行落实下来,往生就确定了。
往生决定在称名一行当中
往生决定在六字名号当中,也决定在我们口称名号一行当中,如果光说决定在六字名号当中,你不念佛,不愿接受弥陀救度,那么,佛那方面虽然决定了,你还没得到。我们来念佛,就是领受阿弥陀佛名号当中已经成就的往生,所以叫 “往生已定”、“平生业成”,“平生”就是平常、活著的时候,“业”就是往生的净业,“成”就是成就,在我们平常活著的时候,往生净土的业事已经成就了,已经了办了,不是像一般的观念那样, “我一辈子怎样怎样念佛,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才定下来”,不是的,现在念佛,现在就定下来了。 不要跳到海里去 那么有人讲了:“现在就定下来了,那我就可以随便去干坏事了,无所谓了。”这是没有懂得阿弥陀佛的誓愿,没有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 就好像我们讲坐船一样,坐船就可以过海,当然真正的过海、到达彼岸,是船靠码头的时候,但是,你上船的时候,就定下了可以到达彼岸了,对不对?“好啦,定下来能到彼岸,我现在跳到海里去……”跳到海里去,怎么到彼岸呢? “念佛决定往生,我现在不念佛了。”那怎么可以往生啊? 所以,登船的时候,就已经预定了:肯定可以到彼岸,因为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是不可能破的,也不可能触礁的,也不可能发生故障的,只要登船,一定可以到彼岸。但是真正到彼岸,还要你老老实实在船上坐著,不要跳到海里去。我们这一生,一口气不来,那时我们到了极乐的码头,靠岸了。六字名号大愿船汽笛一响, “南无阿弥陀佛 ──”哦,极乐靠岸了。所以,“往生已定”要这样理解,“平生业成”也是这样理解的。这样,你就不会堕入一边了,“我就不念佛了,无所谓了……”如何如何,也不可能有另外的想法: “那还要如何如何,不然就不能往生了。”不会有别的想法,就是自然地、一生相续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正定之业
而法然上人依善导祖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ben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ben愿故 这四句话非常干脆,非常有力量,祖师讲的话从来不含糊,给我们大安心。正定之业不是别的,不是诵经,不是打坐,正定之业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依照阿弥陀佛ben愿的缘故。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必然往生净土,什么原因,什么理由呢?这么简单就往生了?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们总是心中有怀疑。法然上人给出答案说:“依佛ben愿故。 ”是弥陀ben愿不虚。善导祖师说:“称念名号,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道理是一样的。大师又说:“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凡夫往生净土,完全是阿弥陀佛的誓愿。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这八个字很简洁明朗。要往生净土,念佛就是根本,就是行业,从头到尾,宗旨是明确的,没有改变的。 为什么以称名为ben愿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ben愿,不以其它诸行为ben愿? 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ben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摧平等慈悲, 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ben愿, 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ben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 为什么选择称名一行为ben愿呢?法然上人在《选择集》里边有简要的解说:阿弥陀佛在当初作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内心被平等的慈悲所摧动,为了普渡众生,不以念佛之外其它的所有行业做为往生ben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ben愿。为什么以称名为ben愿?因为要平等慈悲,要普摄一切。想一想,如果以别的行法,比如说以诵经为往生行法, “十方众生要诵经来往生净土”,这个就不能称为“平等慈悲”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识字,可以诵经,有的人不识字,不能诵经;有的地方有经书流通,可以诵经,有的地方经书不流通,那就没法诵经了,这样就不是平等慈悲了,就有限制了,也不能普摄一切,为什么呢?不能诵经的人,就不能被摄取了,因为诵经才能往生啊。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