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胜易 第二章 超世ben愿 唯说念佛(4)

善导祖师直探阿弥陀佛的ben愿,探佛的本心,以诸行往生为方便,引导进入念佛,所以,不违背“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善导祖师讲的话,可能会说: “这个人连《无量寿经》都读不懂段蘖渴倬凡皇

   善导祖师直探阿弥陀佛的ben愿,探佛的本心,以诸行往生为方便,引导进入念佛,所以,不违背“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善导祖师讲的话,可能会说: “这个人连《无量寿经》都读不懂!《无量寿经》不是讲了很多吗?怎么说只讲了一件事呢?”

   一向专念

   我们再往下看:
   又于《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在《法事赞》里,善导祖师说:弥陀因地的誓愿虽然有四十八条,但是特别指出念佛是跟弥陀最为亲近的(善导祖师的思想是一贯性的,《观经疏》说:四十八愿唯明念佛;这里 《法事赞》说:四十八愿偏标念佛,都是一样的。),众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然也忆念众生,所谓“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母子相忆,不相违远”,佛忆念我,我忆念佛,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你是不是专念弥陀的人,佛知道的,你专心专念弥陀,肯定往生净土。
   说实在的,往生极乐世界,就看你愿不愿意去,你愿意去,就能去!不是说你愿意去,你自己能去,因为你愿意去,阿弥陀佛就会知道,阿弥陀佛的本心就是要救助十方众生。你不愿意去,他还想方设法给你做思想工作,劝导你,让你去往生。释迦牟尼佛在 《阿弥陀经》里反覆讲“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现在愿意去,阿弥陀佛怎么不让你去呢?“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愿生极乐,没有不往生的。所以,昙鸾大师在 《往生论注》里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真想去往生的,没有一个不往生,只怕你并不是真想去往生。真心想去往生的,一定会专仰佛的誓愿,专称佛的名号,佛就知道你是个一心归命的众生了,成为念佛的众生,自然就获得 “摄取不舍”的光明。
   又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世界,凡夫凭藉所造作的有为、有漏、有生灭的随缘杂善,是不能到达无为、无漏的涅槃净土的,那怎么办呢?弥陀慈悲地为我们选取要法,让我们念他的名号,专而又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ben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 弥陀佛名
   善导祖师在《观经疏》中作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你能把这个结论掌握了,净土宗就毕业了)如果以佛的ben愿为基准,是要我们十方众生都来一向念佛的。修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非佛ben愿。
   顺他意与顺自意
   佛讲法有顺自意,有顺他意。什么叫顺他意呢?众生有这样的想法,随著众生的心,委婉地讲,因为跟众生讲真实,众生不能接受。但是,总是顺他意呢,真实不能显现,所以,到最后,把众生引导过来,顺自意。
   我们很多人求往生是这样子的:也念佛,也修行别的,做功德回向,这个叫顺他意 ── 佛顺众生的意 ── 佛讲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叫顺他意。如果顺自意,“望佛ben愿”,专念弥陀名号!
   我们跟别人谈话,有时也有这样的局面,跟对方想讲的话,如果一下子讲出来,怕对方难以接受,对方讲什么,我们先表示赞同,“这样也好,也可以……”但是,那根本不是我们心中所想的,所以我们就在那里寻找机会。一旦发现机会来临, “哦,那这样子,就更好了!”其实,这最后一句话,就是要讲的话。
   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众生自力执著习惯了,这样修,那样修,如果一下子破斥掉,众生就没有著落了,释迦牟尼佛就说: “这个也好,也无妨,回向也可以往生……不过呢,如果念佛,更是佛的ben愿哪!”
   所以,《观经》就是这个次第,一开始讲定善、散善,三福九品,到最后说“一向专称无量寿佛”。
   方便与真实
   因为佛对法的开展是有次第的,而法师弘法所站的角度各不一样,我们会觉得:“哎,跟我以前听的有所差别……”是有差别,差别就在于有方便、有真实。
   比如我们要让别人到楼上房间来,对楼下的人就说:“你上楼梯呀。”对已经上了楼梯的人,就不说上楼梯了,“唉,你进房间吧。”你说哪个错呢?都不错。但是,对机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劝导大街上不学佛的人,首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然后,“既然知道因果和轮回了,将来堕三恶道多苦恼啊,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多好呢!”他就修五戒十善了,然后我们跟他讲:“光修五戒十善也不行啊,还要解脱才好啊。”他就求解脱了,然后跟他讲:“想求解脱的话,圣道门很难哪,净土门多好呢?”他就把五戒十善、一切修行通通拿来回向求往生,好了,进了净土门了,我们就跟他讲: “净土门,专修专念弥陀名号,那最好。”
   当然,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由杂心变为专心,不是说不要行善事,“专修念佛,我过去孝敬父母,那么现在就不孝顺父母。”没有这样的道理,你仍然孝顺父母,你仍然行善积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做的,只是在我们心中不存在这种观念:我要靠这些功德去往生。
   我们心中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同时力行世善 ── 这就是专修念佛的人和杂行念佛的人心态上的区别,看外表的形象都一样,都行善,都念佛,但是内心不一样,杂行的人认为念佛之外,如果不把行善的功德回向,那怎么能往生呢?  
  
   杂 行

   行善本身并不叫做杂行。如果以为念佛不足往生,把行善、诵经等等功德回向求往生,这才叫杂行。
   你不要误解说:“专修念佛的人不行善。”不是这样子的。他是没有靠自己善行功德回向求往生的心,而是完全靠弥陀名号往生的心。自然的,所以这个叫“望佛ben愿 ”。
   这样解释大家能明白吗?因为有的人往往不能反覆听闻,一次两次,难免会有误解,“哎,只提专修念佛,其它的怎么不强调?”的确,在往生这件大事上,是强调专修念佛的,至于世善,怎样对待呢?是作为我们念佛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以这样的身份,获得佛的救度,是不把它作为念佛之外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因为六字名号的功德一切都包括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我们心中才无有挂碍,无挂碍就无有恐怖,就远离颠倒梦想了。我们做这些事情,就不是用患得患失的心,而是已经得到佛的救度,跟众生结善缘,来报谢广大的佛恩,报谢广大众生的恩德,做这样的事情,心态完全转变了。修佛法就是心态的转变。

   弥陀ben愿之行

   故愿生极乐之人,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弥陀ben愿之行。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