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十二月七日
凡夫之心,犹如猿猴,无静定时; 一、念佛往生愿言:「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之念佛」,故凡愿生彼国,而一生专念之人,必得往生。 以前念很多,后来没念,忽然死亡,则往生不定。由后来没念,恐愿生心已变,未契佛愿。若其直至临终,犹有愿生心,则十念一念必生。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其信必彻至临终不变,而信行一体,故信受弥陀救度之人,必能愿生彼国、一向专念,直至临终不变。 二、生病口不能念佛,心尚能忆佛,且愿生心不变,故不妨往生。何况愿生之人,临命终时,佛与圣众,不请自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若信知此理,则病痛、昏迷,心无不安;若有不安,可见其尚未信知此理,则宜习闻此理,以启其信,而安其心。 凡夫之心,犹如猿猴,无静定时;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动,所谓「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若会动摇,则仍未闻信此理。 三、五堂功课及其职务之外,专念弥陀便可,此即「乃至十念」之意;以「十方众生」,僧俗男女、士农工商,各守岗位,各司其职,或能多念,或能少念,但随各人根机念佛便可。 四、若自行之外,尚欲化他,则可量力研读有关经论。否则,层出不穷之书,于己何涉?往生之后,三明六通,百千法门,不求自证。现在纵能背诵千言万语,临终一句难凭,唯佛是赖。 五、但以净土法门为临终或中阴身开示便足。《度亡经》属密法,吾人学净不学密,故依净不依密。 因寺规须作诸余功课,但不依之作为回向往生业,则毫无妨碍。其余时间则专称佛名,以往生定业,在于「乃至十念」之专称故,不藉诸行之回向。
无知之人,执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称名, 净土法门之信乃信「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后,自必一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祖师言「弥陀名号相续念」,又言「念念不舍」,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是故应常称佛名。信者为信此行故,是以龙树菩萨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无行,即非真信;若能专行,则信自在其中(符佛愿之理故)。有人误解,单取「一念之信」,舍去「乃至之行」,则远违弥陀誓愿,近背善导祖释。不知「一念之信」的意义乃是以「临终之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ben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无知之人,执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称名,则信既非信,行亦无行,全非净土法门。此事《法然上人全集》二九三、六一五、七○二页已指摘之。 《念佛金言录》乃直承善导祖师「一向专称」之宗义,是真实中之真实,直截中之直截;可贵之至,赞叹之极,故以「金言」名之。若心存成见,则难尝其味;若胸中廓然,则津津有味,妙味无穷;可共知者言,难与昧者语。所谓:「茶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亦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二○○一年八月九日
欲生极乐之人, 平生愿生极乐而一向专称佛名之人,应知虽临终病苦不能念,或昏迷不能念,亦必往生,平生已被光明摄取,此时佛必示现接引,往生快如剪断发丝,唯佛与临终之人知之,余人不知。 「乃至十念」、「一向专称」,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有空就念佛,不是用脑筋的时候就念佛,此时不念佛,必是念妄想、念烦恼。欲生极乐之人,必是极乐之心重,世俗之心轻;念佛之心重,念妄想之心轻。当然睡时、病苦时、昏迷时,不能念亦无妨。此亦即是「乃至」之义。又,人虽昏迷,其心不昏迷;肉体昏迷,前五根虽不起作用,第六之意根仍有作用。 不求往生极乐,只为人天福报之念佛,则虽念至临终,亦未必能往生,以其心在人天故,或求来生再度为高僧大德、一闻千悟、广度众生;如是种种心愿故,是以未必往生。 若别无心愿,一生念佛,则随「自然之所牵」之名号力,有自然往生之功能。 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弥陀虽完成众生往生功德, 来函接悉,简答如左: 一、皆顺佛意,角度不同。前者单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字,后者具释「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句。弥陀虽完成众生往生功德,若众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愿往生,则仍在轮回;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而我等尚在轮回,即是此类。故愿生彼国,一向专称,即契第十八愿,故善导祖师「四十八字ben愿释」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愿生称名,即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故。 二、二尊一致也。《大经》释尊显明出世本怀乃在宣说弥陀弘愿;《观经》释尊广开净土要门,为导群机齐入弥陀弘愿;《小经》诸佛证诚释尊所言「但念佛,必往生」之念佛往生愿。故知二尊一致。 三、念佛时身有佛光、冥众护持之事,《念佛感应录》具明事证理证。信心念佛之人,自能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念念称名常忏悔(若无,即非信心念佛人);虽有事碍不能念,亦蒙冥众护持,以其正定业故,顺彼佛愿故。 四、仙家是否鬼神道众生?若是,则由其福业大小,堪作护法或不堪作护法。盖念佛之人,天神地祇敬重护持故。 五、念六字念四字,有同有不同。同者:如来函之中,或称「上某下某法师」,或言「某某师」,或言「某某」,称呼虽异,其人则同;弥陀无有不知者,此理若阅《念佛感应录》之「母亲念佛,儿免海难」之文及其按语便知。然,平常自念时,以称六字为主。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时,有否包含阿弥陀佛,应视其所言之意而定,思之可知。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