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5)
佛像的安祥与恬静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除了个别的手⒆耸撇煌猓鹣竦牧撑印⑻逄肷癫啥际峭拇缺楹停喝莼蟆U獗硎“佛佛道同”。每尊佛都亲证了圆满广大的性德,性德是共同的。菩萨像虽也同样具备
佛像的安祥与恬静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除了个别的手印、姿势不同之外,佛像的脸庞、体态与神采都是同样的慈悲祥和,雍容华贵。这表示 “佛佛道同”。每尊佛都亲证了圆满广大的性德,性德是共同的。菩萨像虽也同样具备安和与雅静,但还是不及佛止于至善的圆满。所以菩萨表因位,还是在修行的路上继续向无上觉道迈进。阿罗汉也是出三界的圣人,但是没有佛菩萨悲天悯人的爱心,只愿独善其身,无意兼善天下。虽然他们所断的烦恼与十信位的菩萨相等,但是智慧与福德却是远远不及。所以我们看阿罗汉像,大都呈现出潇洒、飘逸、自在、悠闲的样子,具有闲云野鹤式的逸采。如果比照中国古时候的说法,佛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菩萨是漫漫觉路上下求索的贤人,阿罗汉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 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奉的多是以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为胁侍。他左手边一尊是迦叶(she)尊者,右手边的一尊是阿难尊者。年老的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年轻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一位是心法(宗门)的传持者,一位是经教(教下)的结集者。一位是真修实干(行)的代表,一位是深入经藏(解)的表率。行解相资,方能克显能仁、寂默之德。 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也有是以文殊、普贤二位为胁侍的。他左手边的一尊是普贤菩萨,右手边的一尊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我们知道每逢过年过节这些喜庆的日子,我们都有在家门口贴对联的习惯。门的左边为上联,也称之为上手。表示先有上,而后才有下。而佛像的供法也包含了这样非常重要的意义。站在佛的左边的菩萨或罗汉表示学佛的重中之重,如普贤菩萨和迦叶尊者都是表“行”的。“行”要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起心动念都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但是“行”也要有真实的智慧呀。所以,“行”和“解”是一不是二,也就是佛家讲“解行相应”。 当我们在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无论他是坐像、立像,做什么样的手印,我们都应当这样去观想。然后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于己则心地清净,于人则又能遍施仁爱慈悲,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十八罗汉 阿罗汉,俗称罗汉,是梵语音译,是指内在修养极高,思相见解纯正(杀贼),而且已经不会像凡夫一样在三界六道中流转,安住寂静的境界中 (无生),有资格接受人天的礼敬与供养的圣人(应供)。我们供养这样的人,能够获得大福报,所以称之为“福田。”经典中记载世尊在世时,赐命十六位证得这种境界的圣者不要迁化,常住世间,作为世人培福的对象。后来传到中国,有盛传于世的画作“十八罗汉图”,就是由原来的十六罗汉,加上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者是降龙、伏虎二尊者,相传习久,而变成十八罗汉,就是我们现在在许多道场大雄宝殿里所见列于两侧的十八罗汉。又有根据经典常有“五百比丘”、“五百声闻”之说,塑造而成的五百罗汉群像,更是栩栩如生,气象万千。 阿罗汉的特征是独善己身,但是当年跟随在世尊身边的阿罗汉们,协助世尊弘化四方,所谓 “外现声闻仪,内秘菩萨行”,所以称之“大阿罗汉”。我们向他们学习的是,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的涵养,有缘就出来帮助社会大众,否则就专注于充实自己,进德修业以待机缘。所谓“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己身”。
地藏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爱心),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大都有单独供奉的殿堂。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不但指地下的宝藏,同时也包含了地面上一切生长的物质。大地含藏万物,养育众生,佛用大地来比喻我们的心地。它有无量的智慧、德能和才艺,乃至于一切无量,都是从心地所生。依照心地法门修行就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简单讲就是孝亲尊师。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地藏菩萨的孝行,学地藏菩萨的好学以及尊师重道。 “孝”中国古圣先贤非常重视,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殊不知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什么是孝呢?中国文字的确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孝”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孝。“孝”是会意,就是教你体会这个意思。父子是一体,西方人父子有代沟,孝就没有代沟,孝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也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自体。比如说,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过世几年、几十年,甚至于已经几百年,几千年,根本没见过面,为什么还要拜他?还要祭祀他呢?生命是一体嘛!这个就是“孝”的观念。西方人没有这种观念,所以他们问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先?几千年前的祖先,你认识?你知道?你们为什么要祭他?他永远无法理解。但是儒与佛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从哪里做起?要从这基础上做起,离开这个基础,和平只是口号,绝对不能成为事实。儒、佛的教育都是致力于孝道的发扬光大。 佛法是师道,但师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础上,否则佛法也无以成立。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地藏菩萨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养,还要让父母身安、心悦、志趣超迈(佛道),这才是世出世间之大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常义务。推而广之,对子女要慈爱,对兄长要恭敬,对弟妹要友爱,对朋友要讲信义,这是把孝道落实到不同的对象上,正是孟夫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说的更究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这就是“孝名为戒”,对一切众生没有孝顺奉养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萨的孝道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孝亲的范围很广,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除了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呀!让父母常生欢喜快乐,才是尽孝。父母期望我们成圣成贤,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做好人,为社会大众造福。如果我们做不好就是不孝。父母希望子女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子女做不到,这是不孝。从小处看,童年做学生,功课不好,使父母操心失望,也是不孝。在学校里品德不好,不孝。身体不好也不孝。不尊敬老师也不孝。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也不孝。成年之后进入社会,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令父母忧心也是不孝。不能与同事互相合作,不孝。不能善待员工也是不孝……。由此可知,孝道之广大,佛法所说,尽虚空、遍法界,唯一孝道而已矣。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