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三(4)

为什么悟入真如法性用大地来作比喻呢?菩萨第一个他不动,这个大地它不动的。菩萨跟真如相应的时候,任何的顺境跟逆境,你不能动摇他的菩提心,不能动2幌袂懊娴氖。钠刑嵝暮艽嗳酢S腥舜碳に幌拢赡

为什么悟入真如法性用大地来作比喻呢?菩萨第一个他不动,这个大地它不动的。菩萨跟真如相应的时候,任何的顺境跟逆境,你不能动摇他的菩提心,不能动摇。不像前面的十住,他的菩提心很脆弱。有人刺激他一下,他可能要退转的。十地菩萨的菩提心像大地一样,不能改变。地有不动义。其次大地有能生义。一切的草木,稻米、水果都是从大地生长出来起。比喻法身菩萨,他那一念清净心,能生起很多很多的功德,来利益有情。我们凡夫的内心没有功德。那一念菩萨的心,他一作意,他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很多很多的功德出现。法身菩萨能够蕴于无量的正法。在贫苦的人群当中,他一作意,珍宝就像下雨一样送给众生。他那一念心是不可思议的。譬如大地能够生长万物。以地来赞叹法身菩萨。所以说佛陀的出世,要使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才出世的。佛陀好端端的在大般涅槃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八相成道就是这个意思。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因为这个因缘才出世的。换句话说,佛陀会示现八相成道,是透过这一期的色身,能够表达言词、譬喻、因缘,使令众生从这当中去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这一观念我们分两段来解释,第一个讲迷真起妄。第二个反妄归真。
「迷真起妄」是说,「众生识体,本自清净,离诸尘染,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我们每一个人心识的本体,我们不讲作用。当然每一个人内心的情况各式各样,有些人喜欢打坐,有些人喜欢拜佛,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修定,有些人喜欢看书,喜欢修慧,各式各样的差别。但是这都不是本来面目,先不谈这些作用,先谈本来的。就是我们本来是怎么回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情况是怎么回事?我们内心当中本来的情况是本自清净,离诸尘染。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的尘染来染污的,就像虚空一样,本来清净。第二个、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自在指的是具足功德。两种威神德用,第一个方便。第二个智慧。方便指的是后得智。智慧指的根本智。当然我们现在什么功德都不具足,就是我们失去了本来面目。但是我们本来面目是自在的,我们想要去作各式各样的事情就能够成就,就是用这个自在力。第三个、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我们这一念心,从本来的角度是平等的,你跟我平等,我跟你也平等;我跟佛陀也平等,佛陀跟我也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经典当中,佛陀告诉我们,现前这一念明了的心性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子的。「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平等。」不幸的是,我们一念不觉以后,内心就有变化。看产生什么变化?「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当我们开始一念不觉有妄想以后,就有烦恼出现,各式各样的烦恼。因为每一个人的妄想不一样,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瞋烦恼重,有些人嫉妒心重,有些人高慢心重,各式各样的烦恼就在心中活动起来。有烦恼一活动就有业力,就有结业,各式各样的业力,或者是善业,或者是恶业。由这个业力就得果报,就在三界得果报,或者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或者天人,或者作三恶道,各式各样的果报。这个地方有很重要的消息,我们的修行到底在对治什么?譬如我们今天作了很多的功课,拜佛、持咒、念经,乃至于作了很多的福报。这一切的功德,一念不觉开始有妄想以后,这一切的功德为什么做这件事情?这个地方就把我们无始劫病的根源找出来,为什么要修行?它所对治的是什么?就是这一念妄想,因为有妄想的缘故,才有烦恼结业生死。我们如果只看到这句话,不明白什么是妄想,虽然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但是我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是妄想。「妄」从名词看,就是它不真实,这个想法是不真实的,虚妄的想法。妄想,唯识讲的清楚。「妄想」唯识就是名言分别,就是我们心中的名言。举个例子,我们很多很多的人同时看到榴连,每一个人的妄想就不一样。过去跟榴连结下好因缘的人,他的心中就用好的名言来赞叹榴连,这个榴连味道也甜美,颜色也好看,各式各样的。你心中打的妄想,你面对榴连以后,你去施设好的名言。过去跟榴连结恶缘的人,就不是这个想法。看到榴连,颜色也不好看,味道也不好,施设不好的名言来毁谤榴连,但是榴连还是榴连。我们心中很多的名言,我们对它的看法就不同,这个就是妄想。在举一个例子,一个母亲他有两个儿子,她对小儿子内心特别欢喜,对大儿子内心不欢喜。一天母亲去看大小儿子用功的情况,经过寮房的时候,看到大儿子看书的时候睡觉,睡觉的时候拿一本书。他就很生气很生气,当然心中就打很多妄想。看到小儿子的时候,打瞌睡,也拿一本书,他心中非常高兴,内心也打很多妄想。先生回来,两个儿子用功怎么样呢?母亲说:老大真是没有出息,怎么说呢?老大一拿到书就打瞌睡。父亲讲,这个人糟糕了。没有善根,一拿到书就打瞌睡。老二怎么样呢?老二非常好,老二睡觉的时候还拿着书本。你看他睡觉的时候还不忍心把书本放下来。我们看到一个人内心当中,他面对同样的情况,他施设不同的名言。我们生命的业力就从这边开始,为什么会有业力?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有妄想开始就有业力,行业。有业力就有行识,我们就会投胎,然后生老病死。这个就是妄想。所以刚开始我们透过自觉,透出我们心中的名言。刚开始是这样,刚开始好的名言是有的,佛法的名言要保持。但是世间的名言一定要消灭的。当然名言也是很多,有些人厚道一点,他看到事情,也会有一些好话,这个人不错啊!赞叹别人。有一些人比较刻薄,他安立的名言比较差,所以就会有不同的烦恼,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果报。为什么呢?这个人长的庄严,这个人长的丑陋,果报是由业力来的,业力是由烦恼来的,烦恼的后果是由你的妄想来的,就是你的名言。所以有时候静下来,你看看你心中的话,你看到你的事情的时候,你心中讲什么话,你就知道你这个人个性是怎么回事,是厚道,还是刻薄。也能够知道你的果报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名言是很厉害的。因为一个人能够发动思想行为,是由妄想来的。施设名言,这个名言很厉害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不思善、不思恶。正那么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超越生死,那善恶的名言都要停下来,那是更高的标准。有一位禅师去参访雪峰禅师,他一去的时候,当然就顶礼禅师。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他说:我从山下来。你从山下跑到山上很远,你一路辛苦了。禅师就安慰他,你一路辛苦了。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我仰慕你的道德,不远千里而来,我不觉得辛苦。为了求你一段的开示,我不觉得辛苦。这一句话也是讲的好。仰慕道德,不惮辛劳。雪峰禅师说:汝犹醉在。你还是没有醒过来,你还是颠倒。禅师说:请和尚开示,我为什么还是醉?我讲这句话讲错了吗?雪峰禅师说:出去。就这个字。这意思是说,虽然你安立很好的名言,仰慕道德,不惮辛劳。但是这个是个妄想。禅宗要你面对境界的时候,观一切法如,那样就是那样,他要你直下承担。他不要你去加油添醋的。就是把名言都拿掉,把这些各式各样的名言拿掉,这些戏论的名言都拿掉。出去。你不要活在你过去的思考模式,你应该从有相的妄想当中出去,到第一义谛的境界去。否则你在这名言当中活动,你一直在创造一种感情、业力、果报。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解脱的。这个地方就说明,有情众生为什么会流转,这个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偶然出现的,是有因缘的。什么因缘呢?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