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欲-止善-指引取无厌之恶行。作善-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行。」 「引取」就是一次一次的去追求,这种追求是没有厌倦的恶行。作善,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的善行。这个贪欲在前面五戒的标准,他没有要求我们的意业,烦恼要淡薄,因为那个只是人的果报。但是十善业是天的果报,天的一个特色,烦恼淡薄。贪欲也特别淡薄。你看那个诸天,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每一个天的欲望,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譬如说,男女的欲望,他前面就是互相的拥抱,乃至于互相的牵手,到最后互相两个眼睛看一看,这个时候欲望就结束了。这就是「意」。所以说生天不是靠布施持戒而已,你内心的欲望太重,你还不能生天的。生天的标准,你的欲望要淡薄。当然欲望淡薄,他不是自然会淡薄,就是要修观,修不净观。我们要冷静的观察我们的色身,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观察我们这个色身,把这一层皮把他拨开以后,看里面的情况有种种的不净物,脓血屎尿,大小便溺,心肝脾肺肾,没有一个东西是干净的。所以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这种不净物,它还不是经常待在里面。它是干什么呢?常流出不止。两个眼睛、耳朵、鼻孔、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流出不净物。如漏囊盛粪。我们对于色身不净的情况,透过观察以后,使令我们对于男女的果报体,贪欲心淡薄,因为没有一个人去贪爱一个不干净的东西。因为我们经常被果报体外表这一层皮所欺骗,所以佛陀要我们去看到色身的本质,它的不净本质,来调伏贪欲。 「九、不瞋恚-止善-止忿怒之恶行。作善-行慈忍之善行。」 这个瞋恚的过失是超过贪欲,因为贪欲会障碍我们的功德,但是对于破坏我们的善根,还不是太厉害。这个人佛法有善根,他对于这个世间的欲乐,贪欲一点,造一点罪业,但是它还不会破坏善根。但是瞋恚心的可怕,它会破坏你的善根,好不容易你在三宝当中所生起的信净念定会的善根,会破坏你的善根。古德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无量劫来在三宝当中,好不容易的精进的修行,三点半起床,拜佛、修忏、诵经,栽培很多的功德林,但是你的瞋心会破坏你的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下子破坏。所以瞋心实在是需要对治的,怎么对治呢?行慈忍之善行。这个慈忍的善行,在藏传佛教它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七重因果的前面三个,就是修知母念恩报恩。「知母」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众生有慈悲心、包容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建立我们人跟人之间一个深厚的关系,深厚的因缘。就是说我们必须把眼光扩大,看到过去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曾经作过我的母亲,因为我们在无量无边的生命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要仰仗每一个母亲的十月怀胎,乃至于母亲的抚养,这个生命才能够慢慢的成长。从无量无边的受生的因缘观察,每一个有情,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从这样的机率来看,他都确实做过我的母亲。而他作我的母亲的时候,对我有很多的恩惠,剩下就这一口饭,他省吃简用,把这一口饭给我吃,自己省吃简用把最好的东西来供养我。所以我们知母以后,念恩,不断的忆念他曾经作我的母亲,不断的给我恩惠。第三个就应该报恩,对众生有一种报恩的心理。虽然他现在的生命,现在的因缘不是我的母亲,甚至于对我有种种的伤害,但是我看在他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的情分之下,我应该还是要包容他,慈悲他。一般人,人跟人之间没有关系,你触恼我,我也触恼你,这个很正常。但是如果说今天是母亲,一个对我有恩的人,稍微触恼我们,我们能够包容。他对我恩惠太大了,这一点触恼算不了什么。修慈悲观的第一个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你一定要如实的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曾经作 过你的母亲,然后他对你有种种的恩惠,而你今生所要做的,就是去报答他的恩惠。这个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其次是菩萨的自他交换,自他交换,每一个众生都跟你有共同的情形,什么情形呢?就是你看到每一个有情,你应该观想,他跟你是一样的,因为他也是需要离苦得乐。他有时候作出一些伤害你的事,但是你应该想,其实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也想要离苦得乐。就是有一种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替他着想。他今天所做的一切,他只不过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追求安乐,避免痛苦,跟我们一样。这样子呢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我们也容易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站在人跟人之间一种平等的角度,就是自他交换。诸天有天王,天王的果报体,慈悲心要更大,所以有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说,譬如说你要做天王,天王不只是十善业而已,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譬如说,你做了一个功课,你刚刚持了大悲咒,持了四十九遍。你这四十九遍大悲咒要怎么处理呢?可以把他汇归到慈悲喜舍。 第一个修慈心。「慈无量」,无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他所缘的众生是无量无边,不能够拣别针对那一个众生,叫无量,缘念无量众生。第二个、他能够召感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称为无量。说我刚刚作了一个定课,我诵了一品的法华经、持了四十九遍的大悲咒,这个时候你可以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都现前,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你过去的父亲、母亲、眷属,认识的,不认识的,很多很多,都在你前面。你把持咒诵经的功德,慈者与乐。他没有快乐,你修法的功德变成无量无边的珍宝,布施给他们。他没有五欲的乐,我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宝,变成无量无边的五欲乐,让他们满足,乃至于给他五欲乐、三昧乐、涅槃乐,最后给他开释佛法,给他们涅槃乐。慈者与乐,这个就是慈无量。 「悲无量」也是一样,你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在痛苦当中,有病痛,他的色身变老了,死了,老病死的痛苦,求不得苦。这个时候,把你所修的功德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们的痛苦都一一的拔除。拔众生苦,就是悲。 「喜」,你经过前面的慈与乐,悲拔苦以后,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这样境界呢?你心中要欢喜。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喜无量,你随喜赞叹。 「舍」就是平等。就是说你必须观想,所给与乐拔苦的众生,每一个众生,不管你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把你的胸量扩大。「舍」是平等舍的意思。 我们经常能够把这个功德汇归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来生就容易作天王,就是诸天的王。因为那个福报太大了,慈悲心。所以天王,除了十善业以外,还要加修四无量心,才能够作天王。这个是天的一个业力。我们看十善业,它比五戒两个殊胜。第一个、它有作持,五戒只有止持,它有作持。第二个、十善业它对治心中的烦恼。五戒,它不必对治心中的烦恼,它只是对治身口七支。但是你要生天,你还要烦恼淡薄才可以。阿迦曼尊者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他白天为比丘、比丘沙弥、为居士说法,为人道众生说法。晚上的时候,为诸天、鬼神说法。他书上说,所有的众生来听法,天人最守规矩。他说天人要来之前,他是团体来的,队伍排的非常整齐。他们还不敢在阿迦曼尊者面前太近的地方来,就在很远的地方飞下来,然后还会有一位天王带着,绕阿迦曼尊者三匝,很寂静,从头到尾都不乱动的,眼睛也不会眨的。天人眼睛不眨的。听完以后,就赞善哉!善哉!然后就绕阿迦曼尊者三匝,然后慢慢的后退,慢慢的后退,到很远的地方才飞上去。阿迦曼尊者说,他对天人的印象特别好。因为天人怎么样呢?烦恼淡薄,内心寂静。为人道说法就很困难,人烦躁恼动,他就是不安。。所以你说这个人拿这么多钱财布施,一定生天。我看是不一定。用钱财布施成就可乐果报,但是你要生天,除了五戒以外,你烦恼还要淡薄,意业要有一份清净的功德才可以。这是一个天的因地。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