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7)

辨四十五 经是佛说,是说在先;论是菩萨说,是说在后。且不能断言释迦佛在日有无此类颂语。今吕竟以《楞严经》所说之偈语有类似《掌珍论》,遂判为窃墩普渎邸范芨闹>乃担骸罢嫘杂形铡笔亲冢霸瞪省笔

  辨四十五
  经是佛说,是说在先;论是菩萨说,是说在后。且不能断言释迦佛在日有无此类颂语。今吕竟以《楞严经》所说之偈语有类似《掌珍论》,遂判为窃取《掌珍论》而臆改之。经文说:“真性有为空”是宗,“缘生故”是因,“如幻、如空花”是喻,宗因喻三支显明,何得谓“宗因倒置”?按梵文偈颂不需韵,不像中国诗词需要韵。佛说:“无为无起灭。”谓无为法无生起、亦无灭,其不实如空中花,由有眼病故见空花;若眼病除,则见空花灭,实在空花无起无灭,无为法无起灭亦复如是。无为法究竟如如不动,犹如虚空。吕文谓:“撰经者所不知,故成谬失。”其实是吕之谬失。自逞多知,益显无知后已。
  吕文四十六
  经说:“陀那微细识”一颂,窃取《深密》经文,亦加臆改,《深密》本云:“恐彼(凡愚)分别执为我。”今经改“真非真恐迷”,既识为真,何迷之有?其伪四十六。
  辨四十六
  经文所谓:“真非真恐迷”者,此陀那微细识即阿赖耶识,真妄和合。若说为真,则恐执为真,因还有习气之妄。若说非真,则离此识无真可求,故佛说对凡愚之人不开显。《深密经》【注十四】云:“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偈颂似有相同,因同是佛说,岂有不同?吕文认为相同者,则是“窃取”;不同者,则是“杜撰”,岂非可笑?又云:“真非真恐迷,既识为真,何迷之有?”此是吕之误解。
  【注十四】:参考《解深密经》序品第一大正藏卷十六第六九二页
  吕文四十七
  旧译烦恼亦曰尘劳,取譬为名,非必劳动为劳也。今经取此译名以意诠释,既云“目瞪发劳,菩提亦有劳相。”又云:“劳久发尘,引起烦恼。”又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然则瞪而未劳,劳而未久,将无尘惑而不害明净耶?此亦不应理。其伪四十七。
  辨四十七
  当知“目瞪发劳”,是譬喻从真起妄。“劳久发尘,引起烦恼。”“发妄不息,劳见发尘。”此皆显明引发山河大地身心世界之结相。吕文谓:“瞪而未劳,劳而未久,将无尘惑而不害明净耶?”此等问题,是吕之无理取闹。请吕自试验,“瞪而未劳,劳而未久。”有否尘惑?是何境界?
  吕文四十八
  憍陈如自陈圆通,谓在鹿苑鸡园见佛成道。按诸史乘,于伽耶(金刚灯)成道,鹿苑转轮,讵可相混!又王舍鸡园,阿育王后始着(《西域记》八),佛之成道与彼地何关?种种臆造。其伪四十八。
  辨四十八
  鸡园并非指阿育王时之鸡园寺,鹿苑、鸡园皆是古仙人修道处。五比丘舍离太子即来此学仙。憍陈如自陈在鹿苑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后如来来鹿苑为说四谛,并非如吕谓:“成道与鹿苑转轮相混。”言“相混”者,是吕吹毛求疵。
  吕文四十九
  优波尼沙陀是数量极少之称,故经中较量常云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佛弟子并无此号(勘《中阿含弟子品》等皆不见此名),今杜撰以说色因圆通。其伪四十九。
  辨四十九
  优波尼沙陀是二十五圆通中之一位修观之人,因观色尘而悟道。吕文谓:“佛弟子并无此号,杜撰以说色因圆通。”按佛经流传至中国,未必全列佛子之名,不能以《中阿含》弟子品等皆无此号,则诬为伪也。
  吕文五十
  药王、药上,原系长者,施僧众药,发心成道,故以药为号(《观药王药上经》)。今乃说为世间良医,口中尝药。其伪五十。
  辨五十
  经文谓药王药上二菩萨自述:“我无量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此乃明菩萨过去生中事。又《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注十五】言:“药王菩萨过去燃身供佛,又燃百福庄严臂供养舍利。”当时燃身燃臂者,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菩萨是也,故知菩萨生生世世所作事甚多,岂得只引《观药王药上经》谓其“原是长者”?施僧众药,一生之事,而谓:“说为世间良医。”便诬为伪经耶?
  【注十五】:参考《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大正藏卷九第五十三页
  吕文五十一
  跋陀婆罗十六开士,《宝积》、《大集》皆说为在家菩萨。今经乃云“于威音王佛所闻法出家”。又云:“今时从佛出家。”显与教违。其伪五十一。
  辨五十一
  据《宝积经》【注十六】之在菩萨名跋陀罗波尼,今经观触尘悟道者是名跋陀婆罗,岂能拉扯作为一人?因经中同名者甚多,吕竟以同名挑剔,可恶之甚。
  【注十六】:参考《大宝积经》大正藏卷十一
  吕文五十二
  舍利弗遇马胜比丘说因缘偈发心出家,目连后因舍利弗而剃度,此为大小共说(《本行集经》四十一、《智论》十一等)。今乃撰为逢迦叶兄弟说偈出家。其伪五十二。
  辨五十二
  经文谓:“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故知舍利弗遇马胜比丘,亦同时相遇迦叶波兄弟。因乞食途中,当不只马胜比丘一人,迦叶波兄弟亦相随也,岂能以此小事执为伪撰?
  吕文五十三
  优波离从诸释子出家,亦为诸部共说(《本行集经》卷五十三)。今乃随佛逾城,观佛成道。其伪五十三。
  辨五十三
  优波离是佛为太子时之近侍人,故其自说:“随佛逾城出家,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因其是近侍人,故佛修道时,常随不舍,佛成道后,度诸王子出家,故优波离亦随之出家,岂能说此为伪?
  吕文五十四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段,经文窃取《法华普门品》加以开合。《普门品》但举应身种类,不释其义。今悉妄解,触目乖违。如原云辟支,今分为独觉、缘觉,又不似部行麟角。又自在天,原谓乐变化天,今乃释为游行自在。又原云小王,系人中王对轮王而言者,今乃错解为四天王太子。至于人非人,原为八部总名(见《舍利弗问经》),今乃错解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诡异莫名。其伪五十四。
  辨五十四
  当知“普门品”是显观世音菩萨果上功德,《楞严经》更说明观世音菩萨之因行,从耳门修反闻闻自性而证圆通,由自利行成,方起利他之用,故《楞严经》所说更为详细,何得种种挑剔说为“窃取《法华》普门品”?辟支分有独觉、缘觉。出无佛世以无师智悟道者,名独觉;出有佛世依十二因缘,顺逆观察而悟道者,名缘觉,何得云:“又不似部行麟角”?又经文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吕文谓:“自在天,原谓乐变化天,今乃释为游行自在。”其实,“自在天”并非指乐变化天,乃指欲界天顶他化自在天。“由他天”变化乐具以成己乐,故名他化自在天,此天能游行自在,并无释错。吕文又谓:“原云小王,系人中王对轮王而言,今乃错解为四天王太子。”其实,经文云:“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现四天王国太子身。”既言“爱生天宫,驱使鬼神。”何得谓“原云小王,系人中王对轮王而言。”耶?又经文云:“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此乃统摄八部及他类一切众生,何处有“人非人,错解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耶?今吕文谓:“触目乖违。”其实是吕澄处处曲解,谤为“诡异莫名”,其令人寒心。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