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索达吉堪布——旅途的脚印(六)(4)

如果你是一名远离世间、独自修行的瑜伽士,你尽可以随心所欲。如果你尚未证悟等净无二的境界,抛不下与人相处的环境,尚在红尘中打滚,那还是有所顾忌好一点。 在小乘戒律以及密乘事续部中,都再三强调沐⑽郎闹

  如果你是一名远离世间、独自修行的瑜伽士,你尽可以随心所欲。如果你尚未证悟等净无二的境界,抛不下与人相处的环境,尚在红尘中打滚,那还是有所顾忌好一点。
  在小乘戒律以及密乘事续部中,都再三强调沐浴、卫生的重要性。讲究卫生,对我们的修行和健康都有很大的益处。
  五明佛学院是聚集了几千人的大家庭,喇荣沟是前辈成就者修行过的圣地。我们更应爱护这里的环境,使其成为闻思修行的最佳场所,让我们能更加舒心地享受正法的美味。
  当然,在所有的卫生里面,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卫生。即使你的家中纤尘不染,身上洁净整齐,也要时刻反观内心,检查心中的尘埃是否已经洗净。要知道,能常保内心的洁净,才是最究竟的卫生。
  壬午年八月初四  
  2002年9月10日  

  林  栖
  我喜爱“停车坐爱枫林晚”中所言及的,绚丽多彩,灿烂如霞的枫林;也喜爱希什金画笔下,俄罗斯色调浓重、神态忧郁的森林;更喜爱蓝天之下,雪山身旁,宛如松耳石般葱绿茂密的森林。
  山林,是无数修行人极力赞叹的地方。那里有清新的空气、绚丽的鲜花、清澄的泉水、晶莹的月光,远离尘世的喧嚣与争斗,是我们修行的极佳场所与助缘。
  世间的人们在身心疲劳之时,也往往会选择山林,以期遣除烦恼忧愁,让困顿的身心得到休憩。
  释迦牟尼佛示现降生、成道、涅槃都是在树下,可见树林对我们的修行,有着不可思议的殊胜缘起。
  《华严经》云:“希有智果树,植妙深固本,众行渐增荣,普覆于三有。”《深心教诫经》中也云:“佛言,慈氏,于彼菩萨及所化人,当成就四法……三者,常乐坐卧林野。”
  作为住林的修行人,平时如果修行、看书时间过长,适当地移动视线,看看绿色的山林,对舒缓眼部和身体的疲惫会有很大的帮助。山林,可以帮助我们荡涤掉心灵的尘垢与垃圾,获得净如月光的善妙功德。
  修行人不仅应喜爱山林,更应培植智慧的功德之林。但愿我们能早日成为展翅翱翔于智慧功德林中的一只自由大鹏。
  壬午年八月初五  
  2002年9月11日  


  准  备
  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该为将来作准备。如果你想盖房,就应该事前准备水泥、砖瓦、木料,并联系好施工修建人员;如果你想出国,就应当为护照、签证等手续作准备;作为修行人,就应当为死亡作准备。
  莎士比亚云:“啼鸟婉转的地方,有毒蛇咝咝作响。”虽然我们现在都生活得有滋有味,但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如果你的修行已经到达一定境界,对死亡有十分的把握,那就不用再杞人忧天。如果因为懈怠,没有精进修持,未得往生验相,对生死没有把握。那么,当你的人生帷幕落下的时候,无论在临终还是中阴,就象我们以前所讲的那样,忆念阿弥陀佛,对往生有极大的利益,这是佛经中所讲的不虚金刚语。
  麦彭仁波切专门针对我们这些人,留下了宝贵的净土教言,我们应当记住下面的一段话:
  “假设没有获得如此明显的验相。然而,不用说今生反复生起信心与意乐会往生,甚至在临终时,令其耳闻佛号,并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之心也能往生,因临死的神识具有极强之力,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殊胜愿力。在中阴界忆念佛号也能作为立即往生彼刹的因。因为在中阴界时,神识容易转变,并且阿弥陀佛的誓愿具有强大的力量。所以今生、临终、中阴的这些修要极为关键。”
  感谢佛菩萨为我们这些懒惰的人们留下至真至切的言教,使我们哪怕在临终的一刹那醒悟,也能抓住一根通往极乐土的救命稻草。千万不要再把它丢失了!
  壬午年八月初六  
  2002年9月12日  


  惭  愧
  早上八点是我例行的接待时间,在每天的半个钟头里,我都难以控制自己易感的心,常常随着来访者的喜怒哀乐而变换。
  今天发生的一件事,就让我生起极大的惭愧心。
  在来访的人流中,有一位新近出家的知识分子。她祈求其他的人,希望能给她一会儿与我单独交谈的机会。当其他的人回避后,她从包里取出一个信封,并告诉我说:“我刚出家,不懂规矩,怕别人笑话,我有一个祈求,希望您能答应。”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她继续说道:“我昨天看了您的放生功德文,使我终于明白:在世间,生命是最珍贵的。为了其他动物的生命,减少自己暂时的衣食需求,是大乘佛子的本分。我本来钱不多,这三千块钱本预备用来买一间房,现在我准备放弃买房的计划,将这笔钱用于放生。如果您方便的话,能否帮我借一个小小的安身之处,只要能遮挡风雨就行。”
  “你一定要慎重考虑清楚,现在我恐怕暂时借不到房子。拿出这笔钱,你将来的生活是否会有困难?”
  “房子的事,我可以再去想其他的办法。每月五十元的生活费,已经能满足我生活方面的需求,我不会后悔,希望您能成全我。”
  看到她意志已坚,我收下了这笔涉及生命的、沉甸甸的现金,想到严酷的隆冬即将来临,她却没有抵挡风寒的衣服和房子,我的心也水淋淋地往下沉。我用力提起笔,在信封上重重地写下“放生款”三个字。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一种惭愧之情在心中蔓延滋生。我每天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多么动听地给别人宣讲:为了众生的利益,要无私地奉献。可是我是否真正做到了为众生而舍弃自己的一切呢?我的这些行为与鹦鹉学舌又有何异呢?古人云:“闻善不慕,与聋聩同;见善不敬,与昏瞽同;知善不言,与嚣暗同。”作为五根俱全的人,对如此善行,怎能让我不慕、不敬、不言、不惭呢?我每天给别人上课,今天却被别人上了一堂课。
  壬午年八月初七  
  2002年9月13日  


  泪  水
  对于哭泣,有的人歌咏,有的人贬斥。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为女人哭中之上品;屈大夫之《离骚》,杜工部之《草堂诗集》,为寄哭于诗之佳作;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西厢》为王实甫之哭泣,《红楼》为曹雪芹之哭泣。然而,自远古以来,被人们所认同的哭泣仍然屈指可数。常言也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从小就学会了“泪往肚里流”。
  很久没有尝过流泪的滋味了。不管是父亲去世,还是遭遇其他磨难。今天我却破例在课堂上流了泪。
  几天前听别人讲,德巴堪布有一天冒着暴雨乘坐拖拉机回家,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今天在课堂上讲到:“观解脱道商主上师恩,深心生起敬信泪涟涟”时,联想到这一情节,满怀激情地向大家讲起,一下子抑制不住内心的酸痛,泪水潸然而下。这绝非是矫情,是德巴堪布引领我从佛法上的蒙童,成长为一名僧人。他对我的恩德,是任何世间感情都无法比拟的。过去与他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也只有象这样的师徒感情,才会让我流泪。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