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祥云法师著: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简述(二)(5)

疏文和‘可漏’的三印法,也有不同之处。疏文的三印是:正斜间阙一字,斜正间阙二字。‘可漏’的三印是:各阙一字便妥。—‘三宝赜玫浇裉欤丫梢运凳恰艄娌芩妗2还魉略旱挠糜》绞剑词欠灼缡Ь荩

  疏文和‘可漏’的三印法,也有不同之处。疏文的三印是:正斜间阙一字,斜正间阙二字。‘可漏’的三印是:各阙一字便妥。—‘三宝印’沿用到今天,已经可以说是‘萧规曹随’。不过各寺院的用印方式,却是纷歧失据,偏离传统的方式了。
  印(印章)
  ‘印’:又叫做‘印章’、‘印信’、‘印件’、‘印鉴’等等。早在周礼之中,它是被称作‘玺节’的。有关‘印’的起源、名称、规格、类型、字体、刻印规则、印谱等等,在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一书中,曾经有过详切的说明。
  ‘印’的用处,在世俗间非常广泛,而且非常重要。无论是官场、商场、学校、社团、或是私人之间,‘印’的使用,都具有证明、信用、鉴别、责任、法律等许多的作用。
  佛教的寺院道场,以及其中的住众们,都多少会拥有一些经像、法器、家俱、被服等器物的。为了易于识别、便于管理、利于运用,佛陀也曾有过用‘印’的提示。据毗奈耶杂事说:‘时有贼来,盗僧库藏、并及私物。为无记验,比丘不知何时失物。佛言:比丘可蓄其印;应用五种物为印:所谓钰石、赤铜、白铜、牙、角’。
  毗奈耶杂事又说:‘佛言: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锁像、或作髑髅形;欲令见时生厌离故’。由于上面的举证,我们可以知道:佛住世时,僧团中就开始有‘印’了。—又据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如天童有玲珑岩主印,日本禅刹皆有某山印,住持人不得为私用’。时至今日,社会形态变迁,人际关系复杂;寺院、僧伽,无论公私,需要用‘印’的机会,就更多更多了。
  三、服装
  袈裟(五衣、七衣、大衣、粪扫衣、金缕衣、缦衣)
  ‘袈裟’是梵语,这两个字原本是‘□□’,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第一:印虔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著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美艳。第三: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颜色如何,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说法,介绍如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十诵律第十五说: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磨诃僧祇律第十八、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三种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巴、皂色’)、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有一种解释说:‘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才能算是‘坏色’。更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如法藏大师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说:‘“袈裟”此云“不正色”。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另据毗尼母经第八说:‘诸比丘衣色脱褪,佛听用十种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树皮、三者婆陀树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树皮、九者施设婆树皮、十者种种杂和之色’。
  关于‘袈裟’的颜色问题,还有一些阐述,不过一时无法作更多的介绍了。总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如梵网经卷下说:‘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体’或‘衣材’。关于这一项,佛制也有一些规定。据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所举示的,有‘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材料。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所举示的,有‘劫贝、刍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种材料。磨诃僧祇律第二十八所举示的,有‘钦婆罗、劫贝、刍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等七种材料。更据四分律第三十九所举示的,有‘拘舍、劫贝、钦跋罗、刍摩、叉摩、舍冕、麻、翅夷罗、拘摄罗、嚫罗钵尼’等十种材料。
  另外在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经提到过‘粪扫衣’之名,这种衣服,在阿含部藏经说:它是从旷野间拾取包裹尸体用过的布块,或是其他破旧布缕,洗净之后缝合而成的。
  ‘袈裟’的种类,主要的凡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点称为‘三衣’。现在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著国式的裤袄,并未著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