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虚云老和尚--序文记传铭说题跋(二)(2)

词德宣衍道大兴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弥布周沙界 香云普荫灿古今 慈悲济世愿无」庹讶赵吕侍振启拈花宏沩上 圆相心灯永昌明 虚云德清谨识 又余在南华。因悉云门祖庭。香灯断续无定。勉为兴复。查此宗起于文偃祖

    词德宣衍道大兴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弥布周沙界 香云普荫灿古今

    慈悲济世愿无尽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启拈花宏沩上 圆相心灯永昌明

                         虚云德清谨识

  又余在南华。因悉云门祖庭。香灯断续无定。勉为兴复。查此宗起于文偃祖师。十一传至南宋末温州光孝己庵深净禅师止。后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优鸿曾演二十字。后不知谁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今欲重继。不知从何字起。故惟从己庵净公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期之后贤。传灯无尽。偈曰。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虚怀海印容 清净觉圆悬智镜 慧鉴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 宏开拈花续传灯 继振云门关一旨 惠泽苍生法雨隆

                         虚云演彻谨识

  癸酉春。有明湛禅者。由长汀到南华。谓在长汀创建八宝山。志愿欲绍法眼一宗。不知所由。恳授其法眼源流。因嘉其志。乃告之曰。此宗发源在金陵清凉山。早废。兹时不易恢复。从宋元来。绍化乏后。查诸典籍。自文益祖师七传至祥符良庆禅师止。其后无考。旧派益祖六世祖光禅师立二十字。后不知何人立四十字。虽有二派。子孙停流。鲜有继起。又查益祖出天台德韶国师。与清凉泰钦禅师。传载韶钦二公下五世良庆禅师。其中秉承。有继韶公者。有嗣钦公者。纷纭不一。有记益韶寿胜元慧良为七世。有记益钦齐照元慧良为七世。今欲继起。艰于考证。惟有秉承韶公。续从良庆禅师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以待后贤继续。传之永久。偈曰。

    良虚本寂体无量 法界通融广含藏 遍印森罗圆自在 塞空情器总真常

    惟斯胜德昭日月 慧灯普照洞阴阳 传宗法眼大相义 光辉地久固天长

                          虚云古岩谨识

  〔附记〕谨案虚云和尚出家鼓山。鼓山自明代以来。临济曹洞并传。妙莲老和尚。即以临济而接曹洞法脉者也。莲老以两宗正脉付之老人。

      由临济至虚老人是四十三代

      由曹洞至虚老人是四十七代

      沩仰近百年来。无人承嗣。由宝生和尚等请虚老人嗣沩山。自山祖师下七代兴阳禅师起。续承之故。

      虚老人为继沩仰第八代祖。

      法眼失嗣更久。八宝山青持大师。请虚老续法眼源流。良庆禅师为七代。虚老人应继为法眼第八代。

      云门亦久无继嗣。偃祖下第十一世为光孝己庵。今虚老人中兴云门。应继己庵为十二代祖。至若联芳集中。列虚老人为百三十代等等。系指历代住持而言。非正脉也。合附识之。

      重建福建鼓山涌泉寺回龙阁募缘启

  鼓山为闽中重镇。而涌泉寺又若为石鼓灵秀之所寄。何以故。从来名公钜卿。骚人雅士之游兹山者。莫不以敝寺为憩息之所。山以人而益灵。人得山而弥秀。而其间之枢钮。寺适当之。寺有回龙阁。鱼池亭。岁寒寮。游者称便。不意去岁九月间。旅客不慎于火。致寮阁亭榭均付焚如。设不亟谋恢复。则络绎来游者。不其减煞清兴欤。至寺与此高阁。尤有相依之势。盖寺之巽方稍缺。非建崇宇。不能与右方相称。寺之兴盛。即山之兴盛。亦即闽之兴盛。是闽中之山川与人物。欲其珠联璧合贯为一气者。敝寺寮阁之重建不可缓也。又岂仅为游人逆旅计哉。区区之见。想为诸大君子所赞许而乐助者矣。爰为序陈于大雅宏达之前。幸垂鉴焉。

  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正月虚云启

      建筑鼓山寺各堂寮胜缘疏

  敬启者。老衲承乏鼓山。于兹已三年矣。窃念此千年名刹。自唐灵峤祖。降龙开山。至后梁兴圣神晏国师重兴。递代相承。列祖列宗。缔造精神。于今未泯。而绍续佛祖慧命。端赖后贤。继起有人。培植未来主法之责耳。虚云自受事以来。竭蹶进行。虽次第兴复禅堂。念佛堂。学戒堂。佛学院。延寿堂。如意寮。涅槃堂。以及各处下院。然以地方贫瘠。常住清苦。规模粗备。已大不易。今者十方禅德。来寺日多。禅房湫隘。居处难安。且禅堂位置。向与放牲园毗连。禽畜粪秽。混杂薰蒸。清修静养。咸不合宜。今拟将此放牲园移置罗汉台以下。开辟旧址。为增拓禅堂地基之用。询谋佥同。咸以为允。又鼓山年来传戒。亚堂独缺依止之所。窃维女界二众。参学各省皆少。丛林风规。既无闻见。尘俗习气从何脱离。修学无地。实堪悯念。今并拟就本山平楚庵故址。在山麓接近廨院之处。建筑女修院一所。俾令来山求戒。发心参学之辈。得由本山常住照应。可以安心净修。于培植尼众道风。不无补益。综此二事。筹划建筑之费。计非十余万金不辨。今拟合集善信。襄此义举。兹值戒徒观本赞助任劳。持疏募捐。祈诸大护法。长者居士。为法随喜。广为传述。同心协力。种此福田。培此道种。成此无尽藏不可思议功德。无任顶祝企祷之至。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虚云启

      申书启

  屡荷眷顾殊私。未能寸答。昨过扰二刹。愧甚愧甚。即辰授衣。应阜积雪祛寒。闲道人正好翻灰拨火。想必道范弥尊。清修益茂。十方渴仰。二刹欣瞻。贺贺。但近日法门衰替。多因戒律不精。与世浮沈。大乖法体。思得一持戒头陀。维挽振作。诚如古人所言。“老死丘壑。不如领众丛林”之愿。缅想师前在常住时。必欲坐破铁壁银山。即千驷万钟亦有所不顾。其志何勇猛坚固耶。今一旦住持二刹。为法门栋梁。作人天眼目。起衰救弊。力挽颓风。虽法门之庆。亦常住之光也。必须得人劻勷。随材器使方妙。然爱众之心不可不溥。容众之量不可不宽。以众人之心为心。以众人之耳目为耳目。不可偏听。误信小人言语。要紧要紧。且立法贵严。待人宜恕。严则事无废弛。恕则人能改过。不可因一言一事以弃人。用伸管见。幸为采行。法门幸甚。临颖不胜翘盼之至。谨启。

    〔附注〕按申书者。申请嗣法书也。启

  者。答其申请之文也。查禅宗门下。向有嗣法之习惯。如得法弟子。既为丛林住持。例向传法之师。申请嗣法。而其师又例答允之。以书启证明其派系之关系而已。日久弊生。十方选贤之制。变为子孙继承。今世有所谓剃派者。不问其贤不肖。祗顺人情。嗣法继位。何殊买卖。此师所不愿为者也。师未应鼓山四众邀请之前。在昆明重建两寺。兼任住持。迨决意往闽之时。曾召集诸护法与僧众。欲选继任之人。然四众挽留甚坚,以任期未满为词。不肯另选。师行期已定。暂使弟子某代理其任务。乃得成行。既去。任期亦满。诸护法者。仍请某继任住持。某具申请嗣法书。寄至鼓山。一请再请。均未见许。致启人疑。且亦有谋夺其位者。疑谤交兴。以某之果为不肖也。然诸护法者。以师临去时。尝付托于某。则某为贤能。堪任住持可知矣。争持不决。群议恳请师回滇。勉为一行。风潮寝息。乃以此书启答之。而文内无年月。亦无地名人名。不叙嗣法之事。但诫其宽和处众。原稿标题删余申书启三字。忆昔云公再由滇回闽。从海舶过港。曾到广州数日。此民十八年事也。此启当作于是年。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