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还要深入理解,缘起性空的真相,明白缘生诸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缘生的人生,必然生老病死,念念不停;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聚散无端。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空,只是指诸法之现象,非空诸法的本体。诸法的现象,虽然生灭败坏,无常苦空,幻有非真;但诸法的本体,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真实人生的所在,亦是诸佛菩萨涅槃的根本。三世诸佛,无不依此诸法空相的本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短暂生命中,获得现象界幻妄不实的物质享受,而是应该透过虚伪的现象界,放弃无常的假我,亲证此诸法空相的真我;谋求取消人生生死轮回的苦恼,展现人生永恒、快乐的另一面。这就是佛教‘缘起性空’的人生观。 (三)佛教与人生的关系 佛教不特对人生有正确的理解,同时以人生为接受教化的对象。诸佛菩萨,无不皆以人间,作为说法利生的道场。特别是释迦牟尼佛,自从完成佛道以来,甚大久远;无量劫来,都在此婆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不但降生于人间,出家修行于人间,觉悟成佛也在人间,甚至化缘尽时,示现入灭,亦是在人间。 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种种法门,教化种种众生,直至时机成熟,最后在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权显实,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同时说明: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出现世间,‘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目的都是欲令众生,觉悟成佛。 释尊在法华经中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又说:‘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现在佛如此,过去佛亦然。所以:‘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甚至:‘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法者,皆己成佛道。’至于未来诸佛,亦‘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以道。’(见法华经)读此可知,十方三世诸佛,出现世间,皆是以欲令众生,闻法修行,觉悟成佛,究竟离苦得乐为目的。 但凡夫众生中,天道最乐,无心修行;地狱最苦,无法修行;畜生最蠢,不懂得修行;饿鬼道众生,时刻都被饥渴所逼,如何修行?(阿修罗概括于五道中),唯有人道众生,智慧较高,理解力强,最容易了解佛法,所谓:人是万物之灵,懂得修行。加以人生的际遇,往往苦乐交参,最容易激发道心。何况人道众生,意志坚强,有苦忍的精神,有惭愧向上之心,若然发心行菩萨道,一定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确是学佛修行的好材料。是以诸佛,皆选择人间作为成佛的基地,亦以人道众生作为主要教化的对象。即使是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度人无数,亦是降生于此娑婆世界的人间,八相成道;亦是以当时的人道众生,作为召开龙华三会的群众。初会度九十九亿人,成阿罗汉;次会度九十六亿人,成无学道;三会度九十三亿人,成阿罗汉果。之后,游化人间,广度有情。可见佛法与人生,关系密切,简直是不可分离。人生离开佛教,将失依估,无法觉悟成佛,究竟离苦得乐;佛教离开人生,将失去主要教化的对象,甚至弘传不继,难以延续慧命。 (四)佛教对人生的影响 佛教对人生,何止关系密切,而且影响重大。人们如果肯向佛学习,学佛的自觉,学佛的慈悲,学佛的德行,接受佛所宣示的真理启示,接受佛所提倡的道德感化,一定可以由认识自己,进而改善自己,升华自己。 西哲苏格拉底说:‘人生最富贵的,是认识自己。’可借人类自无始时来,一直都蒙蔽自己,无法认识自己,反而执著假我,以为真实;在假我虚妄意识分别影像中,时而幻生错觉,时而情感冲动。不是偏于抽象的认识,使内心矛盾不安;便是迷恋物质享受,令人性不断沉沦。致使做人失去原则,处事缺乏智慧,往往依世起倒,随俗浮沉,无法把握自己。 学佛的人,信仰三宝,读诵佛经,亲近善知识;或依经论,获得正知正见,或因善知识开示,明白佛法,认识自己。就应该放弃妄想执著,力求多闻,从不断多闻中,理解佛法的要义,从不断多闻中,深入思惟,如实谛观,诸行无常,五蕴无我,不再为贪欲所牵,不再为物质诱惑,一方面消极于物质的占有,一方面积极于佛法的进修,严持佛的五戒,改造人格,保持人身不失,进而奉行十善,使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人能够力行十善,不杀生时,便是仁慈的长者:不偷盗时,便是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良好公民;不邪淫时,便是尚德敦伦的正人君子。不妄语时,能令虚伪奸诈的人变为诚实可靠:不两舌离间时,能令搬弄是非的人转为和睦友善;不恶口时,能令凶恶粗暴的人变为和霭可亲;不绮语时,能令浪漫的人,变为老诚持重。不贪求的人,便能够乐善好施;不嗔恨的人,便能够宽恕容忍;不愚痴的人,便能够正知正见。如是以佛的十善法门,彻底改变昔日恶劣的行为,培养高贵的气质。由于行为的改善,气质的转变,一定能够心离五欲,精进道业,终于横跨生死,直达涅槃彼岸,证得我空真如;不再受尘劳烦恼的缚束,获得生命毕竟的自由与解脱。这就是佛教对人生初步的影响,使人由认识自己,进而改善自己,结果,转凡成圣,了生脱死。 若能再在佛教高深学府中,继续进修,广学五明,实行六度四摄,自利兼他,终有一天,觉悟成佛。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与内明等五种学问。声明,包括一切语言文字的研究;工巧明,概括世间一切工艺技术,即机建工程及实用科学等学问;医方明,是学习医学,包括生理学,物理学,营养学,以及环境卫生等;因明,是东方的逻辑学,凡属思惟,分析,考证等学说,取用演绎和归纳方法而获得结论者,如科学、哲学,论理学,认识学等;内明,指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是佛教内部的学说,属于研究人生内在心性的学问。 五明,是大乘菩萨,应该实习的学问与技术,故又名为菩萨学处。菩萨持地经云:‘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五种明处,菩萨悉求。’所以身为菩萨,绝非不学无术的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无论其地位怎样高,也无法弘法利生,负起续佛慧命的责任。所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除了品德修养,力求多闻,精通三藏内典之外,还要广学世间的学说,以充实自己一般的常识,然后起程,实行六度四摄,入世救世,利己利人。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