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应无所住’。‘住’是执著;‘无所住’是决定不执著。执著是病!宇宙、万物、生命、六道怎么来的?佛在《华严经》上一语道破,即是‘妄想、执著’。因为打妄想,变现出十法界;因为有执著,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破了执著,就超越六道;断除妄想,就超越十法界。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也都在寻找宇宙万有的起源,他们可以找到边缘,但是找不到真实。因为他们用思考,思考即是妄想、执著,是有界限的,故不能突破意识的界限。
佛教说,必须断了妄想、分别、执著,心意识的界限就突破了;突破之后,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正面目,才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佛法的修学,任何宗派法门皆是修‘禅定’。念佛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也是禅定。名词、方法虽然不一样,皆是修禅定。‘戒’是正确的方法。依正确的方法,才能‘入定’;入定之后‘开智慧’;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若能勤修‘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又不著相,就完全正确。如果著相修这三种布施,果报在人天享福,作人王、天王、天人、大富长者,不能出三界,当然更不能超越十法界。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不住‘执著’,就超越六道;不住‘妄想’,就超越十法界。但不住相很难做到,势必要在‘看破’‘放下’‘念佛’上用真功夫。
《无量寿经》上阿阇王子‘皆愿作佛第十’这一品,佛说他们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一次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生欢喜心,希望将来自己成佛也像阿弥陀佛,而未能发起信愿求往生的念头。这才晓得,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生欢喜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决定不止四百亿。因为我们能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他们还没动此念头。
所以经上说,净土法门是一切诸佛宣说的,不是一尊二尊佛说的,真是难信之法。《阿弥陀经》上讲‘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才了解我们的善根有多么深厚,很难得!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净土法门,生欢喜信愿求生的心,应当要庆幸。
佛教化众生,真正是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众生善根没有这么厚,要慢慢的培养,一世一世的帮助他们。善根已经成熟的,帮助他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没有成熟的,为他种弥陀净土的善根。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今天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读到‘净土三经’,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阿赖耶识里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这一生虽然不能往生,来生来世再遇到因缘,他还是会往生。我们不可轻视任何人,不可对任何人轻慢无礼。
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是说出事实真相,将自己破迷开悟,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作参考,而自己必须实行。千万不要以为,我依靠佛菩萨,他会保佑我。《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保佑阿难。阿难原先打妄想,释迦牟尼佛是我的大堂哥,别人要苦修,不修不能成就;我没关系,我的大堂哥很喜欢我,他将来会把禅定般若传给我;遭难之后,才晓得佛也帮不上忙。佛菩萨加持我们的,只是经教。我们蒙佛加持,即是依教奉行,就得佛菩萨保佑。
佛苦口婆心劝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是放不下。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身’是真的,以为‘现前境界’是真的;而不知这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看法。如果对人、对事、对物,心里有迷惑,有利害冲突,有嗔恚时,想想佛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多念几遍,心里就会平静。一切现象真的是虚妄,确实不存在。
《金刚经》后半部讲‘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诸法皆空’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的;‘因果’也是诸法,也是虚妄的,但是它‘不空’。
为什么性宗说‘因果不空’?法相唯识家说‘相是假有,识是真实’,‘识’是能变,‘相’是所变。所变的是假的,能变的是真的。因果就是唯识,因是能变,果是所变。十法界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因此,觉悟的人畏因,这是很有道理。明白此理,于此世间遇任何人对我恶意,也不会介意,而能欢喜接受。我修净因,果报一定好。若别人得罪我,我起心动念报复他,这种报复,必然是愈报愈残酷,罪恶愈造愈重,最后两人同堕阿鼻地狱,害己害人。
无论人家用什么样的手段对我,自己知道过去大概也用这些手段对待他,他今天对我,一报还一报,帐就此了结,心开意解,这多欢喜!没有吃亏的,也没有占便宜的,结解开了。自己成佛,发愿第一个度他。
《金刚经》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残酷无道’。‘王’是国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无缘无故遭‘暴君’凌迟残杀。这位修道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虽遭残害,却毫无怨恨之心,且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如今,释迦牟尼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的誓愿兑现了,受其残害而无怨恨心,而且第一个度他。为报深恩,报什么恩?凌迟残杀反而成就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菩萨是从这样角度看事情,歌利王帮助我,试验我的忍辱有没有成就。别人见此事皆认为是残酷,身体受极大的伤害;可是菩萨确实认为,歌利王对自己有极大的恩德,成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所以成佛第一个度他。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