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认识佛陀教育(4)

佛法学习初阶,如观经三种净业,‘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可见它的重要性,无论修学那个宗派法门,这是根本法与基G懊娼补木酢⒄⒕皇撬母倭臁H志灰翟蚴侨胙П乇傅奶跫5谝惶跏恰⒀改浮

佛法学习初阶,如观经三种净业,‘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可见它的重要性,无论修学那个宗派法门,这是根本法与基础。前面讲过的觉、正、净是它的纲领。三种净业则是入学必备的条件。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里面讲的四桩事情很重要,一定要修学,它是人天的福报。第二条是小乘的福报,第三条是菩萨的福报。第一条是最基本的,做人、升天也要以这为基础。孝亲与敬师是求学的根本,现今这个世界这么乱,原因就在世间缺乏贤母与良师,故中国古时政治上的设施,非常重视教育;贤人是要家庭与老师合作才能教育出来,从前的教学是教育,现在的教学重科技,教育是教人怎么做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因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没智慧,与畜生就没两样,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的观念,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佛法修学的次第,常以四大菩萨为代表,犹如大学内有四个学院组成,四大菩萨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中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这四大菩萨代表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等于四个学院,这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学佛要从地藏学起,大地是我们生活的根本,何况地底下有无限的宝藏,例如资源,我们开采资源,受用不尽。佛讲的地是比喻我们的心地,心地里的宝藏是无尽的,心地蕴藏有无限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佛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德能、才艺都与佛一样,没有差别。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此宝藏。问题在你自己不知道开采它。佛陀教育就是教人开采心地宝藏,而孝亲尊师就是开采心地宝藏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若想发挥自己本性中本具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一定要孝亲尊师,孝亲尊师是性德,为何佛教这么重视、提倡它,因您若不从这里做起,您自己的本性、德能、智慧永远不能显现出来,所以佛法是师道、是教育!如育婴孩,始于胎教,故佛陀教学重视孝亲尊师。

慈心是佛心,佛菩萨的心;慈心从孝敬心扩展出来的大慈大悲心,在佛法中,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的精神,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没有孝敬心,绝对不会有慈悲心,我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顺天下一切人的父母,这个心要扩大。我敬自己的老师,进而尊敬一切众生,这样就是大孝、大敬,就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这是佛法修学的程序。慈心是德之用,是现在心,非指过去,或未来,指现在一念心,至诚是心之本体。慈之德用是十善业,修学十善业,十善之体就是慈,佛门慈悲为本,慈这个字是会意的字,上面是兹,下面是心,就是现在一念心,佛跟我们说,善恶果报是真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佛都不能改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要想得善果,一定要修善业,业是事业,我们要从事善的事业,将来就可得善的果,我们一般人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善的果报,一定要从事善的事业,才能得善的结果,绝对不可能有做恶业而能得善报,做善业得恶报的道理,这些我们要明了与信守的。十善共有十条,它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有三条属于我们身体造作的,第一就是不杀生,因为一切有情它有生命,有灵性,它都是贪生怕死,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第一个戒条。我们不愿意别人杀害我们,我们也不能杀害一切众生,所以推己及人,儒家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加诸于一切众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这三条是佛法的根本戒,您能够信守,便能够得大富、大贵。若不能遵守,杀生的果报是短命,有许许多多的灾难。偷盗的果报是贫穷。邪淫的果报是鸳鸯雀鸽报。所以佛在戒律里面把这三条列在前面,用意非常之深,故佛不是勉强我们做!自己做自己得好处,得利益;若不能修,一切都不如意,因此佛家修学是以慈悲为本。另外有四条属于口业,就是言语。言语要谨慎,孔老夫子教学,它有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问对关系很大,言语不能伤人,要柔和、有信用与诚实,所以语业上有四条戒律,第一是不妄语、不欺骗。第二是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第三是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很难听。第四是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目的都是欺骗。另外意业有三条戒,不悭贪、不嗔恨、不愚痴。这是十善业,我们若能修学,将来果报是升天,天上的条件就是十善业道。佛教我们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杀则伤慈,伤害自己的慈悲心失却慧命!不孝亲、轻慢师,皆失慈心丧慧命,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明白后才会认真去做。

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好比童蒙养正,在佛法修学上,您将来要想成就慧业,这是很重要的修学条件,受持三归,就是觉、正、净三宝!三宝从慈心生出,慈心生觉、正、净。觉就是佛,正是法、净是僧,这是三自归,如前所说,第一是觉而不迷,第二是正而不邪,第三是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法门虽多,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学的就是觉、正、净。它是在自己心里面的,故佛法是内明,是内学,要从自己心地上去做功夫,如果从心外去修,那就变成外道,佛法指的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者。因为佛法著重于内心的修养,内心的觉悟,故佛法是自性三宝。皈依是三自归,皈依自性三宝,将内心的觉、正、净,表现在日常生活,与处世待人接物上,就是行为上的三宝。例如六根接触六尘,的确做到不迷惑,没有邪思,是自性正,没有染污,就是自性清净,变成了行为上的三宝了。这就叫做三自皈。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依靠与皈依处。除了自性三宝之外,佛法还有住持三宝,住持虽然是外面的形像,但是若没有这个形像,佛法就不能够存在与建立,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因此住持三宝很重要,它就是形式上的佛教,寺院、庵堂、佛像,经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三宝,没有它,佛法就会毁灭,所以这也很重要,应该尊重护持。住持三宝中的佛宝,佛在世时是没有问题的,佛不在世时,佛菩萨的形像就是佛宝,看到它就要想到佛,要礼拜,这不是迷信,它的用意是尊师重道,如同我们过去的读书人提到孔夫子,一定肃然起敬,见到孔子的牌位一定要拜,又例如中国人见到祖宗的牌位,一定要拜,这是‘返本报始’的道理,不忘自己的始祖。佛离开我们三千年了,对佛不忘,自然对我们现在的老师、父母,也会一样的敬爱与孝顺,这些都是孝亲尊师的根本。住持的法宝就是经典,佛不在世,住持三宝以法宝为主,佛教导弟子当他入灭后,嘱付后世弟子要依靠四依法;遵守四依法,就如同佛在世时没有两样,不会走错路,四依法中第一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佛所说的绝对可靠。第二经典有很多的译本,我们要‘依义不依语’。第三佛教导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真正能了生死、脱轮回、真正断烦恼、生智慧,才是了义经典,一切经典我们要去选择,因为佛是随机说法,经有了义与不了羲,佛经中有讲做人的道理,有讲升天的,小乘、大乘以及成佛的,佛劝大家要选最上乘的佛法,就是成佛者,而了义当中之了义者是‘无量寿经’,中国人公认的大乘了义经典有法华经、华严经等,而无量寿经是尤其难得,它是华严法华的精华。其次是小乘经典,成阿罗汉果,大乘经典成就菩萨,人天的经典是来生得富贵或者升天,这些都有方法,佛也都教给我们,但是我们应选择最上乘,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这是佛法的修学态度,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修学佛法要理智,不要动感情。以上是佛教给我们的四依法,遵守这四条就如同佛在世时没有两样,不会有偏差。住持三宝中,法宝非常重要,另外住持僧宝就是出家人。法是经典,经典需要人弘扬,所谓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经典需要人讲解,一定要研究,讨论发扬光大,让人人都能明了修学,佛陀的教育才能普及,因此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依靠,但是真实的皈依是从住持三宝中启发我们的自性三宝,例如我们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见到经典,就想到自性正,见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净。以上是三皈戒。‘具足众戒’的戒,是戒律、生活规范,就是律法,它有精神与条文,会随著时代而修正,因每一个时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有些条文在今日已不实用了,就如同法律也会因时代不同而修正。经典中的戒律,是佛当年为印度人制定的生活规范,那是三千年前社会的生活方式之下而制定的,我们今天念这个戒本是纪念的意思,并不完全适合用,只有重要的戒条像不杀生,不邪淫等等可以采用,因此佛教传到中国来,戒律就修正了而称为‘清规’,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大师立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现代化。从百丈禅师把戒律中国化之后,自古代到现在,每一个道场、寺院都有它共住的规约,每一家都不相同,目的在适合道场修行的宗旨。近代佛教要传到外国,戒律一定要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外国化,外国人才能接受与修学。戒律里面有律仪,善法与摄众三大类。善法、摄众不在戒条内,这是讲原则,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要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情,虽然戒条内没有也要遵守与实行,摄受众生如同刚刚所讲的如何能让外国人也能明了喜爱学佛,戒律条文中没有,也应该特别制定规约,就叫做摄众生戒。三聚圆戒就是‘律仪、善法、摄众’;圆是圆满,佛法以戒为师,没有戒,佛法就不存在;如同儒家,没有礼,儒也没有了。它代表行为的准则,所以必须不犯威仪,才能真正守戒守法。因此受持三皈是佛法的入门,具足众戒是修行的根本。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