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戒律是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这是极高明的作法。不像世间的法律,是要用来约束大众。所以要学六祖惠能大师‘常常见到自己过,不见世间过。’心就真的转了,向内观照了。
众生的‘大病’—不见自己过,专见别人过。专见别人过,就会增长烦恼,就没有办法向内观照。如果我们只顾内照,不管外境的诱惑,这个‘照’是智慧,就能把烦恼、习气化解掉。
我们看《六祖坛经》就会觉察到,会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师在柴房里舂米、劈柴、做苦工开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舂米、劈柴是具足了六度十愿的行法,所以在舂米、劈柴里面,六度十愿全修了。不会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禅堂里面打坐、参禅也不会开悟,烦恼、习气还是一大堆。我们要是会修的话,就是洗碗、擦桌子,六度十愿也全都具足,这怎么不欢喜呢?不会用功的人就会认为,这些工作好苦。所以转境界就是转心—转心理、转思惟、转观念。会修行跟不会修行的差别,就在于此。
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讲的,青岛湛山寺的张氏,她修什么行呢?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会共修,她就到厨房去洗碗。她先生是拉黄包车的苦力,没人瞧得起她,表面上她只是在厨房里面洗洗碗,其实她就是在那里修六度十愿,所以她能预知时至,坐著往生。她要不是这样的修习,怎能有这样的成就?真正修行的人,只有修行人才能看得出来,世间人是看不出来的。世间人看她只是个不识字、没念过书、听经也听不懂、到处帮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样的人才叫真修行,听经、参禅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这些修行的纲领原则,落实在生活上。
念佛功夫 (950126早餐)
能将《金刚经》的理论运用在净土法门里,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部《金刚经》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根本,大乘法门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只要菩提心一发,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会有成就的,念佛的人也决定往生。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发菩提心,所以虽有一向专念,依然不能往生。古人讲:‘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行?因为‘心净则土净’,要心净才能往生。
蕅益大师说得很好:‘往生品位的高下,在于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佛号的多少。’浅深从哪里讲?是从清净心上讲。念佛功夫可分成三层—理一心不乱最深,其次是事一心不乱,再其次是功夫成片。没有这样的功夫,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什么叫功夫成片?就是清净心。心里面已经没有夹杂、没有妄念了,只专注在一句佛号上,专注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上。
《金刚经》所说的标准,是理一心不乱的标准。但理一心不乱也有浅深不同,《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就是三贤十圣,即《华严经》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是理一心。虽然同样达到理一心不乱,功夫还是有浅深不同的差别,但是到了究竟圆满,就是成佛。
这些都是讲我们的自分—自己的功夫,尚不论及阿弥陀佛的加持。若论阿弥陀佛的加持,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是极乐世界跟他方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极乐世界有佛力加持。但如果自己肯努力,自己的功夫得力,品位增高,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就快;往生自分品位较低的人,虽然得佛力加持,但到真正圆满成佛就慢了一点。也就是在圆满菩提的时间上,有早晚快慢不同的差别。
冲突 (950126早餐)
人与人之间冲突在哪里?就是利害。我们跟人没有利害,那就好相处,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才像一个修行人。
大家在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方向,这是基本的一个概念。还要同心协力为佛教、为众生去努力,一定要把个人的利益舍弃。无论在家、出家都应当放下,如果放不下,这就是很大的障碍。当然最严重的障碍,就是障碍自己,非但自己不能成就,连往生、开悟,甚至于得念佛三昧都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放下。
修行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想修行的人,在一个团体里,要学谦虚、学客气、学忍让。孔老夫子教给我们要守礼,礼是什么?是自卑而尊人。彼此要减少磨擦、减少冲突、处处忍让,这才能够成大功、立大业。
锋芒显露的人会遭嫉妒,遭嫉妒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人是凡夫,嫉妒、嗔恚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要是没有这些习气,他就是佛菩萨再来。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