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7)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S诖酥保痪浞鸷牛嗜幻靼祝嘈欢希词巧摹9拾岛系烂睿渚涫欠鹬钅罘虐闳艄猓罘鸷偶词悄钍迪嘁病七、小本有‘一心不乱’之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

七、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乱’,而专主‘一向专念’。是所宗更为明确,更契众生根机,弥显慈尊恩德。

八、弥陀无尽大悲胜愿,方便至极,力用难思,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 五、所被根机

一、《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以上三事,号为资粮。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二、净土法门,奇特殊妙,当机之说,亦有三例:

(一) 上辈往生,唯是菩萨。唐善导祖师以前之古德,多认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从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绝分。

(二)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善导祖师《四帖疏》,破前说曰:‘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又云:‘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于净土。故中日诸师,多承此说。

(三) 专接上根,旁及中下。《疏钞》曰:‘《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又《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因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曰深妙。但蓦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是能直下承当者,肉身大士也。

三、《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可见念佛法门,实是无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当也。

四、《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可见净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

五、盖此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议也。

六、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

七、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而轻此法门乎。

八、《疏钞》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至于当世,何人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只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 六、藏教所摄

一、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知此,则有助于理解全经。

二、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有二:

(一) 三藏:(1)契经(2)律(3)论。 本经属经藏。

(二) 二藏:(1)声闻藏(2)菩萨藏。 本经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三、说时有五:

(一) 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

(二) 阿含时:次十二年说。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