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加一番切实功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祖师这几句话,都是为发心,想学圣学贤的人所讲的。既然发心想学圣学贤,就一定要做切实功夫,这里著重在‘切实’两个字。
“克除净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还要除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能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干净,就愈趋愈下,没有底极。
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大勇’。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达德?能够承认自己过失,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我们依旧是悠悠泛泛,如这里所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我们有这个心,但没有去做。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但日用心行并不像佛菩萨,这个想法,永远是个妄想。前面所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就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
“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成佛作祖难不难呢?□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书是在二十六年前,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了,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的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大悟,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
这本书是大小乘的基础,没有它,大小乘都落空。我们现在要作圣,确实不难,从这里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照著去做的话,命运立刻就会改过来。大家要能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能见效了。
祖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作圣不难呢?因为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这个明德,现在是不明。为什么不明呢?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覆盖住了。我们想作圣,只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的明德,上面那些障碍、那些蒙蔽去掉,我们的明德就恢复光明了。
下面是教给我们明明德的方法: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物’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我们把它归纳为五欲六尘。‘格’是格正,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格杀什么呢?格杀五欲贪嗔痴妄念。
尤注:‘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之谓。’明明德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放下万缘,‘格物’就是放下万缘,万缘是什么呢?‘万缘’就是物欲。物欲障碍我们真心,障碍我们清净心,如果我们不能将它放下,不能将它格正,清净光明的觉性就不能透出来。
“致知”就是看破,我们得要有智慧,‘努力觉照,勿任昏散之谓’。这里的‘知’,不当一般的知识讲,这个‘知’是觉的意思,小注注得很好,觉照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明’的意思。致知觉照,念念觉照,这是真实学问,‘格物’是真实功夫。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要从这里下手。
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这里再细说功夫与学问的方法。‘倘’之一字是假设,假设人欲之物,如果不能极力的格除。拿佛法来讲,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的放下。这确实是很难,有人对钱财放得下,对名利放不下。有些人名放得下,利又放不下。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总有一两样放不下的。世间法放下了,出世法也要放下,“极力格除”,除到干干净净。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