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3)

五在 生活 中修行、解脱 般若法门以无相、无⑽弈钗拗ひ欤虼耍孕扌幸枪娌⑽抟欢ㄖ妫侵厥幽谛牡墓壅眨厥由钪械男拗ぁ4蚩督鸶站罚瓜衷谖颐敲媲暗模鞘雷鹌椒驳纳睢6笔雷穑呈敝鲁

五·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般若法门以无相、无住、无念为修证要领,因此,对修行仪规并无一定之规,而是重视内心的观照,重视生活中的修证。打开《金刚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世尊平凡的生活。“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看似简单,却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坛经》继承般若法门的修证方法,同样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坛经》云:“世人若

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具打却,菩提性宛然。”(见《般若品》)道在那里?道在世间,不离世间。凡夫无智,充满妄想执著,故不见道。

倘能以智慧观照世间,自然能与道契合。 《坛经》中还有一段内容,是六祖为在家居士开示的修行法要:“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疑问品》)所谓持戒、参禅,都可落实于生活中,并非离开生活而另有修行的方式。 对于往生西方净土,人们总是执著十万亿国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净化。有鉴于此,《坛经》提出了“心净则国土净”的思想。愚人不识自净其心,终日愿东愿西,智者则从自心入手,消除内心的不清净因素,当下便是净土,何必追求十万亿国土外的西方呢?(见《疑问品》)

六、结 说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想、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