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漫长的精神历程(2)

“五根”在这里不同于眼耳鼻舌身这物质的五种感官。而专指一切善法的内在精神和心理的依据。有了四念⑺恼虾退纳褡悖涂梢允棺约旱木窈托睦泶锏揭恢种实淖浜腿范ǎ直鹞鸥⒕⒛罡⒍ǜ⒒鄹

“五根”在这里不同于眼耳鼻舌身这物质的五种感官。而专指一切善法的内在精神和心理的依据。有了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足,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达到一种质的转变和确定,分别为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既称为根。即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足已在自己的意念中生了根,成了自己精神心理实质的组成部分,牢固而不可动摇。有了信根,对佛法、四法印、四圣谛则深信不疑,不再怀疑和动摇。有了精进根,对一切佛法就会本能地勤修不怠,不存在懈怠和勉强。有了念根,就会念念不忘,随境随事,无不纳入佛法的修行之中。有了慧根,则处处是般若,任何疑难和困惑,都会在般若的光明照耀下得到清晰明确的抉择。当然,对一般初学佛法的人,则应以养植五根为目标,这是转凡成圣的内在依据。

“五力”是五根成熟所产生的力量,略同于四神足,但比四神足的范围更广阔。信根成熟,就有了强大的信力,不仅不为环境所动摇,反而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精进力的成熟,使自己在修持上获得极大的动力,能以之向更高更深的佛法领域迈进。念力更是四神足加一种自在境,可以心想事成,神通妙用可随念而生。定力是定根成熟的标志,随所在处,无不可定,并可进入更高深的禅定境界。慧力是慧根的增长,有了慧力,则可以穷究诸法,明达般若,趋向解脱以最终成就菩提。

“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的最高层次,前面的可以归纳为“因”,而七觉支则可以归纳为“果”,——当然这只是相对的,还不能称为究竟果位之果,因其仍处于“因位道谛”的范围,还不属“果位灭谛”——涅槃的范围。但已经接近灭谛了。觉是智慧和明了,佛的本意就是一个觉字,可见觉在佛教智慧中的地位。七觉支就是七种觉悟,分别是念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定觉和行舍觉。念觉是对所修习的佛法常系念而不忘。择法觉是选择和判断,就是用智慧观察万事万法,能识别真伪,直趋正道。精进觉是精进力行之时,善于觉了明察,使之进入最佳程序,不走弯路,不作无用之功。喜觉是修持佛法后,远离那些颠倒梦想和苦厄所得到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世俗利欲满足之喜,而是修持佛法和禅定所带来的那种“法喜”。轻安觉是因身心无染而远离病痛和烦恼的轻朗和安宁。定觉是在前面五觉的基础上,定力更为深入和神妙。由于有了定觉,还可以改变和优化自已所依据的眼耳鼻舌身的肉体性能。最后是舍觉,舍是对自我执着的否定和扬弃,佛法讲“无我”,没有舍,这个无我就是一句空话。

在八正道、四念住到七觉支的这一系列修行的基础上,对“我”的种种障碍修持、拖累解脱的弊病有了认识,加之五根五力的成熟,舍也从被动到了主动自觉阶段。佛教常说“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只有舍,这个对狭隘自我的否定和扬弃,才能达到万物平等、心物皆寂的境界,这里,与灭谛的涅槃已相隔不远了。

三十七道品是道谛的核心部分,在佛教大乘瑜伽唯识学内,又把道谛分成“资粮道”到“究竟道”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的资粮道,如《瑜伽师地论》所说:

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寝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而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离欲道趣向资粮。

资粮道是修道的因和准备阶段,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要使自已和他人得圆满的解脱吗?要修习无上纯善的佛法吗?就得信守佛教的戒律,守护好自已的六根六识,不让其放逸和胡作非为。并要亲近善知识,了解戒、定、 慧三义的意义等等。有了这些因和资粮,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即“加行道”。

加行是在资粮道上的精进,有的人把它等同于四禅八定,也有其道理。四加行为暖加行、顶加行、忍加行和世第一加行。

“暖” 如般若智慧之火,焚烧一切世间烦恼,并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又称之为“道火”。

“顶”如登高极顶,眼界大增,智慧开阔;低处的各种烦恼遮障无不一一明了,同样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

“忍”是小我的放弃,明了四谛法和十二缘起,加上暖、顶的功力,故能舍去小我的执着和贪欲,顺融自然而通达无碍。同样可以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

“世第一”就是世间第一,有了暖、顶、忍三种加行,出世的道心坚固,虽不是达到解脱,但于佛教的基本法义已能契合而投入,是世间法中最为尊贵和殊胜的,故称第一,也能产生相应的智慧和定力。 凡夫所修的四禅八定,若不能与这四加行相应,只能称为凡夫禅或外道禅,若能与四加行相应,就可以进入佛法的见道位,进而进入修道位了。

“见道位”在这里也是因位,不等于佛菩萨果位上的那种得道,也不等于禅宗明心见性或开悟的那种见道。这里的见道位,是指对佛法的道谛有了明确的信心和认识,一般可指为解悟。所以见道位又称为通达位,就是通达于佛法教义及其修持。有了如此的基础则可以如法修道了。

修道因人的层次不同而有多种方法,如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九道乃至十一道。总之就是断烦恼了生死的方法。九道的第一就是世间道,是色界诸天人所修习的方法,因其尚属有漏道,所以仍为世间道。这就是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和第四静虑,也就是四层大定,分别与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相应。所以又称为四无色定或四空定。

九道中除世间道外,其余八种都是出世间道,修持相对于四圣谛的苦集灭道的苦智;集智、灭智和道智,再加上相应的禅定,包括小乘禅法、大乘禅法和无上乘禅法,这里就不细加介绍了。

十一道分为观察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这十一类。其实就是对三十七道品的另一种分类和组合,其次还有四正行、四法迹、发诸功德道和三无漏根等四种总汇性的编组。这些提法,都不出三十七道品的范畴,都与修行者的精神、心理、意念和行为相应,都是以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内容,改造和强化修行者的意志和行为。这种种的精神状态和内容,现代心理学是无从知晓的。

道谛的最上品是究竟道,又称无学道。前面四种道是有学道,即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行而走过来。而无学道即是无学,即是离开一切精神内容的极其清净光明的智慧。如八正道在这里就成了无学正见、无学正思维……无学正定,加上无学正解脱和无学正智,故称十无学法。这还仅是究竟道中的一部分,如《集论》说: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