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脉相传 道宣的弟子很多,有大慈、文纲、名恪、周秀、灵萼、融济、以及新罗智仁等。道世(?—683)是道宣的同门,对律学深有研究,经常和道宣一起敷扬律部,其说与道宣同属南山宗。著有《四分律讨要》、《四分律尼钞》等。道宣以后,继承其法系的是周秀。著有《行事钞记》。周秀之后,依次传道恒、省躬、慧正、玄畅、元表、守言、元解、法荣、处元、择悟等。 恒景(一作弘景,634—712),师从道宣的弟子文纲,曾担任实叉难陀和提云般若译场的证义。其弟子有一行、鉴真等。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十四岁从智满禅师出家为沙弥,神龙元年(705),从光州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出游参学,先到东都洛阳,继至西京长安。次年于长安实际寺从恒景律师受具足戒。道岸和恒景都是文纲的弟子,鉴真得遇名师,获益良多,数年之间,道业精进,通达三藏。此后,鉴真又从道宣的高足融济学习道宣所著的《四分律行事钞》、《羯摩疏》等,又向相部律宗始祖法砺的弟子大亮学习法砺的《四分律疏》。鉴真兼学两宗,眼界大开,成就卓著。学成之后,已过不惑之年的鉴真自长安回到扬州,在江淮一带大开法筵,弘扬律学,授徒传法,写经造寺,成为道岸以后独步江淮的律学大师。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十月,日僧荣睿、普照南下扬州,参见鉴真,代表日本佛教界和政府恳请鉴真东渡传戒。鉴真不顾五旬高龄和路途危险,以“为了大法,何昔身命”的无畏精神,慨然允诺,从此开始了历时十二年的东渡壮举。鉴真一行从天宝元年开始准备,一直到天宝十二年东渡成功,先后六次起行,前五次均受挫折,天宝十二年(753)第六次东渡成功,终于到达日本九州,并于次年二月至都城(今奈良)。鉴真在日本受到了朝野的热烈欢迎,日天皇诏曰:“自今以后,授戒传法,一任法师。”并特授他为传灯大法师。同年四月,鉴真于奈良东大寺筑设戒坛,并为日本皇室人员授菩萨戒,又为沙弥证修的四百四十余人授戒,另有忍基等八十余人舍旧戒而受新戒。这次传戒是日本佛教史正规传戒之始。鉴真本人被称为日本佛教律宗初祖,对日本佛教的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入宋以来,律宗由于允堪、元照的弘传而再度兴盛。允堪(1005—1061),钱塘人,曾住持西湖菩提寺,专弘律部。宋庆历、皇祐(1041—1053)年间,在杭州昭庆寺、苏州开元寺、秀州精严寺设立戒坛,传戒度僧。对道宣的所有重要著述都作了记解,著有《行事钞会正记》,阐释道宣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后来继承允堪之说的称为“会正宗”。还有《戒本疏发挥记》、《羯摩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教诫仪通衍记》、《净心诫观发真钞》等十部,世称“十部记主”。允堪的再传弟子元照(1048—1116),余杭人,初依祥符寺慧鉴律师出家,专习毗尼。后从天台学者处谦研习天台教观,博究群宗而以律为本。撰有《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摩疏济缘记》共百余卷。在《资持记》中,他吸取天台教理说律,对《会正记》持有异议,于是另立资持宗。南山一系由是分为会正、资持两家。元明之际,律宗衰微。明末清初,如馨在金陵(今南京)灵谷寺传戒说律,重兴南山律宗。如馨的弟子寂光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弟子有读体、戒润。读体继承寂光的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奉持,以律受戒,结戒安居。著作较多,主要有《毗尼止持会集》16卷、《毗尼作持续释》15卷、《传戒正范》4卷、《剃度正范》1卷、《僧行规则》1卷、《教诫尼正范》1卷等。其弟子有德基、书玉等。德基著有《羯摩会释》14卷、《比丘戒本会义》12卷、《毗尼关要》16卷等。书玉住持杭州昭庆寺,撰有《梵纲经菩萨戒律》8卷、《毗尼日用切要乳香记》2卷、《沙弥律仪要略述义》2卷等。德基下有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传承。雍正十二年(1734),福聚奉诏入京,为法源寺住持,大弘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其后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法脉不断。民国时著名律师有弘一等。 编辑:小月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