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可见,华严宗的所谓六相、十玄,目的在于说明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境界乃佛之性德本具,认为一切众生“此心”本来具足一切功德,随缘而显现“十玄无尽”的境界,并不必假于修成,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于对十玄无尽缘起的迷悟上。因此,华严宗对六相十玄等诸多哲学范畴的分析和论证,其实都是在为实现佛教的终极真实——“空”作理论铺垫,同时也是在告诉学佛之人,那些处于“空”的境界中的解脱者在处理现象与本体、现象与现象、现象与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和方法,这就是: (一)现象与本体的关系。法藏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本体的体现,因而本体和现象也是相融无碍的,它们体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含义。纷纭繁杂的现象包含有同一本体,差别中有同一,同一又表现为差别,同一与差别、本体与现象由此得到统一。 (二)现象与现象的关系。法藏在这个问题上,从事物在空间上的个别与个别、部分与整体,数量上的多与一,形体上的大与小,性质上的异与同,形相上的显与隐以及时间上的长与短、先与后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论证和说明,最后得出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是一个彼此和谐、相互融溶、等同的错综复杂、重重无尽的关系网的结论。 (三)现象与心的关系。法藏认为,本体与现象,或隐或显、或一或多,都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都是心的作用,他在《华严义海百门》卷五中说:“离心之外,更无一法,纵见内外,但是自心所现,无别内外”。指出宇宙万物都归于众生的自心,事物的千差万别只是众生自心的不同作用。 二、 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在关于辩证法的诸多论述中,反复说明了他的辩证法就是概念的自身运动,就是关于全面发展的学说,他联系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发展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辩证法的三条基本的普遍规律——揭示发展的过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相互渗透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道理:否定之否定规律,从而把他的辩证法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质量互变规律。该规律是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的精华。黑格尔认为,发展不仅是量变,而且是质变。他说,质和量是有区别的,“质是与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其质,便会停止其为某物。”“量”虽然是存在的规定性,但这种规定性是外在的、间接的,量的变化并不一定改变某物的存在。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质与量的规定,它们是不可分割的——量是有质的量,质是有量的质,质和量的统一是“度”。黑格尔同时又指出:质和量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转化,即质变可以引起量变,量变也可以引起质变,量变是“渐进性过程”,质变是一种飞跃,是“他物的生成,即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比如一个农夫,在一定限度内加重他的驴子的负担,不会影响驴子的行走,但是一旦增加量超出了一定限度,驴子就会因负担不起而倒下。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的无限进展的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逻辑学》“本质论”中集中发挥了这一思想。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真理”或“大全”,它是有机联系的宇宙整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对立统一体,从而使它处在自身不断分化、展开的运动发展过程中。据此,黑格尔说,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联系的矛盾发展。黑格尔指出,矛盾本身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显示、暴露和加以认识的过程。他认为,“同一”是矛盾发展的第一个环节,在“同一”中,本质的差异、对立和矛盾尚未展开,处于“潜在”状态,因此,黑格尔主张“具体的同一”,认为这种同一不但不排斥差异,而且它本身就包含差异,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转化为差异,差异双方在性质上相反,但双方又处于同一联系之中,其中任何一方只有在同对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这种对立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就是“矛盾”,他说矛盾就是统一之中的对立和对立双方的统一。事物的真实本质或真理并不在同一或差异,而在于它们的对立统一。一切事物都免不了矛盾,而矛盾双方又必然走向统一,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黑格尔虽然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做过专门论述,但是该规律却是他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即贯穿于他的整个体系之中。黑格尔认为,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是一个过程。从肯定到否定,即从正到反,是第一次否定,这个否定仅仅是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并未达到发展的完整周期、未达到概念的自身完善。否定阶段必定要被更新的否定所否定,这就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概念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过程。黑格尔以花蕾—花朵—果实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实例来说明这一发展过程,“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而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黑格尔又称为正题、反题、合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圆圈式的运动,末尾的概念和起初的概念是重合的,但这种重合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展开和发展。 黑格尔在阐述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中,批判了康德哲学先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论,并扼要地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对称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出世界的内在联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范畴。 (一)有限和无限。黑格尔认为,有限和无限是对立统一的,他说,有限自身的本性,就是超越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并成为无限。使无限转化为无限的不是外在力量,而是有限的本性。有限和无限不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而且彼此统一:无限包含着有限,是由无数有限组成的,有限就其自身否定性来看也包含着无限。 (二)现象与本质。黑格尔认为,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他说:“凡现象表现的,没有不在本质内的。凡在本质内没有的,也就不会表现于外。”就连“假象”也是本质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