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禅宗,禅宗之禅(2)

中国佛教早期流行的禅法中,除四禅外,尚有“四无色定”,是构画“三界”中“无色界”的禅定基!八撵薄ⅰ八奈奚焙铣啤八撵硕ā保蝗绻由稀八奈蘖俊保词呛何毫浇诩涔阄餍械摹笆澎薄H欢跋熳

中国佛教早期流行的禅法中,除四禅外,尚有“四无色定”,是构画“三界”中“无色界”的禅定基础。“四禅”、“四无色”合称“四禅八定”;如果加上“四无量”,即是汉魏两晋期间广为流行的“十二门禅”。然而影响最大的禅法乃是被称为“二甘露门”的“数息观”与“不净观”。此二门都属“观身”范围,进一步扩大则为“八背舍”、“十一切处”等,传说的达摩“壁关”,就属于这类禅法。与“观身”相应,尚有专以“观心”为务的禅法,在南北朝以后由为盛行,传说达摩或神秀即撰有《观心论》,到了北宋,围绕“观心”问题,天台宗还曾发生过重大争论。观身、观心,又都属于“四念住”的范围。“念住”即思想止于一处,也是注意力集中的意思。有不少佛典对此作专门的记述。在大乘佛教特别标榜的禅法中,以观佛与悟理并行为主要内容的“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最受欢迎。由于大乘教理繁多,所倡三昧也多;几乎每部经典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禅法,所以它的三昧不可胜数。

总结这些禅法的基本功能,不外乎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治”。对治心绪波动或心地暗昧,对治世俗欲望和情感,对至种种令人不安的烦恼等。这类功能,后来被集中包括在“五停心”内。第二是用于觉悟佛理,生长佛智。所谓四谛、二无我、性空、妙有等,据说都得靠禅定证得。第三是获取神通,并成为由释迦崇拜转向多佛崇拜的桥梁;不但构画世间三界,而且观想出世间的种种佛国净土,成为净土信仰的心理基础。

二、禅宗是一种社会运动

禅,作为一种宗教修持,为中外一切佛教派别所奉行。禅宗则是中国特定历史的产物,是对佛教,包括禅在内的全面革新,具有社会运动的性质。就保存和发扬禅的本义而言,天台宗远比禅宗要多得多。现在国内外谈禅者,忽视天台宗,是一个绝大的误会。

禅在中国佛教中的传播,大都与“智慧”结合一起,汉魏之际有所谓“禅数学”,即“定慧”双运,南北朝以后多讲“止观”兼行,成为隋唐诸大宗派的共性。起自两晋,也出现定慧相互分离的倾向,梁、唐、宋三种《高僧传》均设“义学”和“习禅”二门加以区分。实际上,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即使以“禅师”命名的高僧,也没有离开慧学的指导。真正将禅独立出来,用以统摄佛教一切法门的,当始于以修禅的名义聚众流动的僧团─即禅僧团的出现。

据《十二头陀行经》记,佛“与八千比丘、菩萨万人,皆着衣持钵游行乞食,食已,至阿兰若处加趺而坐”,这可以说是禅僧团的经典模型:聚众、游行、乞食、坐禅。这种模型的禅僧团,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东晋晚朝的北方。姚秦时□宾僧人觉贤,聚徒数百,在长安街头行禅,与鸠摩罗什门徒冲突,后来被摈南逃。觉贤再西域时有弟子玄高,曾隐居麦积山,从其学禅者百余人,不久被河间王驱至河北林阳堂山,再次聚徒三百,受到北凉沮渠蒙逊的崇敬。及至北凉覆灭,被北魏贵族迎入平城,“大流禅化”,最后为拓跋焘所杀。这类禅僧团居无定所,聚散很快,几乎全都受到过官方和官方僧团的迫害。表面原因是灵异炫世,所以忘显“灵异”,也就成了禅者的一大禁忌。

被禅宗推为东土始祖的达摩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也以“游化行禅”为特点,当是这种流动的禅僧团领袖之一。关于他们的经历,可靠的记载极微,但有三点比较清楚:第一,不再以“神异”聚众,改以四卷《楞迦》授徒─持经诵经是当时僧侣合法化的重要标志;第二,他们的禅法,受到寺院,特别是上层僧侣的非难,所谓“闻其定法,多生讥谤”,“文学多不齿之”,更有直接指斥其禅为“魔语”者;第三,达摩与慧可,传说或被置毒身死,或被“非理屠害”,总之,也是受到官府和僧侣上层的双重迫害而不得善终的。所以到了僧璨,不得不转而南下,进入皖南活动。

这类流动的禅僧团,不为官府承认是普遍的。北魏曾屡次下□,严禁僧侣“游止民间”、“游涉村落”,被称为“浮游比丘”,实即流动的僧侣团。他们的数目有多少,规模有多大,已不可考,但其成为社会安定的一种危胁,是所有统治集团都以感觉到的。自公元四七三到五一七年的四十多年中,北魏有史记载的沙门造反事件即有八起,矛头主要指向寺院,其中“浮游比丘”是造反的主力。

造成游僧的直接原因,是寺舍的数量容纳不下僧侣的数量。据《魏书?释老志》,北魏全境,四七七年有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到五四三年,增加到三万有余,不到六十年,达到原有寺院的四倍半,速度不可说不快,而僧尼的人数则由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剧涨到二百万,增加了二十多倍,速度更快。因此,有寺可居的僧人是绝对少数,经常有一二百万人总是处在流浪和逃亡中。这就是僧侣团的群众基础。

僧侣队伍如此迅猛扩大的本身,反映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其中主要来自北魏开始突出的、一直到初唐依然严重的流民问题。流民产生的原因很多,天灾人祸都有,主因是聚敛过度,战乱频仍。坠入流民行列的社会成分异常复杂,大部分是破产和逃避的赋役的农业人口,也有不少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上层贵族和官僚士大夫。他们中不愿冒险造反的那部分,大都流为僧人。因此,流民乃是游动禅僧聚散不断的源泉。

北周毁佛似乎是一个偶然事件。就其勒令还归编户的僧尼三百万说明,仅仅人口流失一项,也使社会无法继续承担下去,因而毁佛又有其必然性,对佛教的直接影响,是僧尼大规模逃匿。他们多进入山区,而北方的山地,缺乏养活人众的基本条件,南下谋生,则愈益成为最佳的选择。南方可垦的荒山既多,统治者力又难及,是禅僧聚众定居、生产自给的理想地区。隋代统一,人民喘息未定,即再遭劫难,直到唐初,战乱依然彼伏此起。产生流民的社会条件未变,流民转化为禅僧的运动不止;禅僧的生存条件日趋艰难,涌向南方山林众居开垦,乃形成新的运动。唐初傅奕排佛,声称当时有僧尼二十万;律师道宣加以反驳,谓佛到二众加起来不满七万。由北朝一隅的三百万,骤降到全国总计的十万上下,那个绝对多数到哪里去了?去路之一,就是躲进山区,不但国家无法统计,也未官寺僧侣所罕知。

最早被发现的山居禅众,是隋唐之际,在黄梅双峰山聚众五百,隐居三十余年的道信僧团。稍晚一些,有在牛头山常居百余人的法融僧团。道信传弘忍,后来被禅宗奉为五祖,其禅称“东山法门”,得到武周国家的正式承认。禅宗首次成了合法僧团,立即风靡全国,禅群层出,山头林立,终于形成为中国佛教中拥有徒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大派别。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