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作品时不时地插入宣传佛教的内容,使我们感觉到作者在记述和歌颂这位文武全才、有胆有识的XZang政界要人,驰骋疆场、赫赫有名的乱世英雄的时候,也时刻不忘宣传宗教、诠释佛法的苦心。 藏戏产生于十四世纪,是一种广大藏族僧侣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藏戏经常演出的著名剧目有《汉妃尼妃》、《朗萨雯波》、《诺桑王子》、《赤美更登》、《卓娃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白玛文巴》等八大藏戏。另外还有《云乘王子》、《热琼巴》、《德巴登巴》、《索白旺曲》、《敬巴钦布》等剧目。剧本内容广泛,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佛经故事和社会事件等。其中取材于佛经故事的剧本为数最多,并且除了《汉妃尼妃》的主题思想是赞美汉藏、尼藏的友谊,歌颂民族团结外,其他剧本都是宣传佛教人生观、解脱观,演绎佛教哲学思想的。我们不谈直接取材于佛经故事和描写宗教人物的剧本,光从学者们公认是描写社会现实斗争的《朗萨雯波》中,也不难看出藏族古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四圣谛”。《朗萨雯波》的故事说的是: 后藏娘堆地方有一位平民姑娘,叫朗萨斐波,被当地的统治者扎钦巴强娶她为儿媳。朗萨嫁到扎钦巴家后,虽终日辛勤操劳,但却受尽欺凌虐待,最后活活被扎钦巴父子打死。死后魂游地府,又因生前善业之力得以还阳。复活后深感世事无常、人生如苦海,遂遁入空门。最后扎钦巴父子也受佛法教化,皈依正法。 乍看起来,此剧是反映封建农奴社会的黑暗面,揭露以扎钦巴父子为代表的农奴主的残暴专横。但只要我们透过描写社会黑暗辛酸和统治阶级的蛮横强暴的重云浓雾,去细细揣摩和领悟作者最深层的意图及隐秘在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表壳下的思想,就不难领会到剧本描写社会丑恶是为了达到使人感知现世可憎可恶,佛法可亲可敬,进而对现世产生厌离之心,导向专心向佛的目的。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是通过朗萨斐波其人,来宣传人生无常、轮回苦海的佛教“四真谛”的思想;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结局,来规劝人们信佛修法,并以扎钦巴父子也受到佛法感化,改恶从善,皈依正法的结局,来充分显示佛法的威力。 十九世纪以来,高原上出现了一批以动物等的形象为比喻的寓言体短篇小说。如《猴鸟的故事》、《白公鸡》、《茶酒夸功》、《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莲池歌舞》等等。它们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形象,故事生动有趣,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广为读者所喜爱。《莲池歌舞》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莲花园里,群蜂飞翔游戏。金蜂玉蜂夫妇俩在园中欢闹嬉戏。一天金蜂在空中飞翔,玉蜂在花中饮甘浆,刹时乌去突起,莲花一齐闭缩,把玉蜂活活憋死在花蕊中。于是,金蜂万念俱灭,去山顶寻师学法,修炼菩提行。 不言而喻,此篇寓言体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是通过玉蜂的不幸遭遇和金蜂的痛苦和觉悟,来宣传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唯有及时修法,才得解脱苦难的佛法“四圣谛”的。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除暴安良、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写,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这部史诗在广阔的背景下,以恢宏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了古代藏族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及其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格萨尔王传》主要以民间说唱艺人的口头说唱形式在广大藏族群众中流传,从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看,至少有一百部左右,约为一百万诗行,一千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极为广泛,思想内容异常丰富深厚,从不同角度显示出多种多样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因而具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斗争,象一条红线,贯穿了《格萨尔王传》;对真、善、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成为整部史诗的主旋律。《格萨尔王传》在表现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的同时,热情讴歌了人的力量和智慧、描述了藏族先民同大自然所进行的伟大斗争;深刻地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社会理想、着意描绘了岭国这样一个藏族人民心中的理想王国。 《格萨尔王传》中反映的宗教内容也相当多。对于本教,史诗一方面把本教的创始人顿巴辛饶同释迦牟尼佛祖并列,并热情地讴歌。另一方面,又把本教作为岭国的主要敌人——四大魔王信奉的宗教,处处加以贬斥和嘲讽。而对于佛教明显有崇敬倾向,格萨尔自己多次宣称,他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弘扬佛法,降妖伏魔。“把魔地变为佛法昌盛的地区,把信奉本教的众生教化成佛祖的信徒。”佛教里的佛、菩萨和神,成了歌颂、祈祷、信奉的对象。史诗中还把莲花生大师放在突出地位,说格萨尔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莲花生大师又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此格萨尔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上面我们谈到藏族古代文学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的基本主题思想是佛教的“四圣谛”。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其主题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通过展示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结局来表现的。毫无疑问,藏族古代文学的人物塑造也必然受到佛教“四真谛”这一基本主题思想的制约。宋晓嵇先生在《循努达美》的“译者前言”中说:“总之,这是一部宗教文学著作。它明显地受到印度古文化的影响,主人公也具有释迦牟尼和阿育王、戒日王的某些影子”。其实,不仅仅是在循努达美的形象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释迦牟尼的影子,而且许多藏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命运结局都与释迦牟尼相似。如:郑宛达瓦、米拉日巴、朗萨姑娘、金蜂等等,都或显或隐、或强或弱地显示出了释迦牟尼一生的影子。不管是王室公子,还是农家贫女,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拟的形象,他们性格发展的总趋势相同——从热爱现世生活、追求和向往今生幸福,到厌恶尘世,断念出家,最后成为不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荣华富贵所左右,不为人类七情六欲等情感所支配的佛教人物。他们的一生遭遇和命运结局也基本相同——自小智慧超群,聪颖绝伦,心地纯正,温和善良,但在现世生活中不断遭到种种不幸,经受种种折磨,渐渐认识到现世生活之苦难,感到轮回世界之虚幻不实。于是,在人世和出世思想的分河界旁久久徘徊,苦苦求索。最后为了灵魂解脱的永恒幸福,为了获得宇宙真谛,毅然抛却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斩断种种系累,发心出家,悉心向道,历尽艰苦修炼,终获无上正果。一个个在现世生活中充满悲剧色彩的世俗人物,霎时间脱胎换骨,突变为佛教世界中大圆满式的喜剧人物。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