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2)

这些内观禅修,都依准于《大念住经》,例如: 1.诸比丘!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S谧保酥何以谧S谖允保酥何以谖浴4松碇糜谌绾沃刺嗳缙渥刺酥2.诸比丘!比丘

这些内观禅修,都依准于《大念住经》,例如:

1.诸比丘!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2.诸比丘!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以上这些训练,便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唯一要贯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觉性)。一旦觉性提升后,对自己的感受、心念、诸法(念头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乐所牵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这便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动”。

C.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呢?首先,要尽力达成静中的“一心”,而后步入动中的“一心”,说明如下:

1. 覆诵名号,使它一直与心接触,保持在那儿一直到念佛的人与能知之心合而为一。

2. 此时呼吸与身体也似乎消失了,心不卷入其他对象,只有觉知保留,不与任何对象或名号成双成对,此时已完全放下名号,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儿的觉知本身,这就称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静中的“一心”。

3. 而后在生活中,遇到顺逆,要使觉性不断,不起贪嗔,在行住坐卧中磨练,使净念相续,这便是动中的“一心”。一旦现证实相,便是证果之时。

四、总结禅修的基本要点

由于众生根器之不同,而有种种禅修法门的出现,但其基本要点则是一致的,归纳如下:

1.要培养觉性(正念正知),使定慧均等。

2.要与生活结合,在行住坐卧中磨炼,使能面对顺逆境时,不起贪嗔而维持着平等心。

3.注意生活的当下,念念分明,则内心自然净化,成果不求自来。

4.保持中道,例如,要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保持觉知,但不可过度专注于一点而忘了周遭。呼吸、行走等要有所规范,但要放轻松。以觉性面对顺逆的境界而不生起贪嗔的心理。这些都是中道的训练。

5.若就“定”来考察,念佛时,静中的一心,是属于近分定(近行定、未至定);动中的一心,南传称做刹那定(刹那定的所缘不是固定的),在北传仍将之归属于近分定。生活禅与动态内观所采用的定,也是归属于近分定。利用此定以观察身心实相,使用内心不起执着,能够如此,便是《六祖坛经》所说的: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定慧,便是灭苦的药方。众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以上所说的生活禅、动态内观、念佛法门都离不开觉性的训练;一旦觉性圆满,当下便是净土。能够保持觉性,那么,发之于言语,便是正语;发之于行动,便是正业与正命。因此,法门虽异,精髓是一。

五、结语

以上就生活禅、动态内观及念佛法门做一扼要的分析。事实上,其他的禅修法门,例如大手印、大圆满的藏传佛法也同样适用。这些法门同样注重觉性,称之为明体、俱生智、光明心等等,也注重生活中的禅修。在今日繁忙的社会中,如何减少外在的典礼、仪式,而加强内心觉性的训练,是一个大家所要共同努力的主题。(信息来源:HKong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