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略说弥勒信仰及其现实意义(2)

在上生与下生的信仰之间,留下了人生当下的空缺,这就给“弥勒出世”的提前下生说与种种化身说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基L崆跋律挡环戏鸾叹涞慕桃澹欢鸾倘衔孔鹌腥加形奘幕怼A捍母掉居士 ,隋代

在上生与下生的信仰之间,留下了人生当下的空缺,这就给“弥勒出世”的提前下生说与种种化身说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基础。提前下生说不符合佛教经典的教义,然而佛教认为每尊菩萨都有无数的化身。梁代的傅翕居士,隋代的宋子贤,唐代的武则天等皆自称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是弥勒下生。然而,在所有历史记载的人物当中,最有特色、不记名利、时时教化世人,且得到大家公认的弥勒菩萨化身是明州奉化的契此,人称“布袋和尚”,又称“大肚弥勒佛”。

契此是五代后梁时明州(今宁波)奉化岳林寺的和尚,号“长汀子”,因其常背布袋周游而得名“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身材矮胖,肚子奇大,常常游戏人间,随缘教化,下雨时穿草鞋,天旱时穿木屐,“尝卧雪中,雪不沾身”,“示人吉凶,无不灵验”,常对人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又偿作《秧苗歌》,曰:“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诗中充满禅机与智慧。贞明二年(916)布袋和尚端坐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磬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布袋和尚的神奇传说,而庄严的弥勒菩萨逐渐演变为中国化的大肚弥勒佛,这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对布袋弥勒的认同与依皈。

弥勒下主人间成佛是为了教化众生而来,正如《法华经》所说的“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在中国的历史上,苦难的众生盼望着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建设无比美妙的人间净土,早日实现太平盛世。然而依据佛典的记载,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是必须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而兜率净土须当人辞世之后,方得往生,那么如何对待当下现世人生呢?实际上,弥勒信仰已经为当下人生的人间净土提供了理论根据。弥勒菩萨将在未来的人间成佛,未来的依报环境将是清净的国土,为此必须从现在每个人当下的清净正行去成就未来之世的清净庄严;而上生兜率净土,也需要“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因此弥勒净土落实于当下就是要努力建立今天的人间净土,成就人间佛国。近代太虚大师就是一位弥勒净土的忠实信徒,他博通诸宗,却以弥勒为归趣,大力弘扬人间佛教,弥勒的净工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渊源。弥勒信仰为苦难众生提供了精神支撑与心灵家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精美绚丽的未来图景,这对于当下建设人间净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弥勒的净土思想体现了佛教慈悲众生的救世精神。

弥勒菩萨不住在净智庄严的世界,而在欲界天中建立殊胜净土,以其无边智慧,慈心度众,因此,弥勒净土是回智向悲的世界。殊胜的兜率净土是为了摄受众生,教化众生成就正等正觉,在接引有缘众生完成后,弥勒菩萨即带所有弟子信众,来到娑婆人间,召开三次龙华大会,为这些弟子说法证道,以便圆满初发心的大愿。正是在弥勒菩萨在这种“众生不得度,我不取佛果”的大慈悲、大智慧的精神感召下,古今中外诸多具有大慈悲心的高僧大德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受弥勒菩萨摄受,为的是在未来世协助弥勒共同主持教化众生。弥勒菩萨与那些追求往生兜率净土的圣者,不惧生死,往返于天人之间,以大悲心救度众生,这种慈悲众生的救世精神是纯粹的利他主义精神,对于现世人生的道德建设提供了行动的圭皋。

二、弥勒菩萨的大慈大悲体现了超越苦空的乐观精神。

弥勒菩萨一改佛教经常宣讲的“一切皆苦”,“万法皆空”,而以大慈予一切众生乐,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使人积极地、乐观地向上精进,这对于抚慰人们的心灵不无裨益。释迦世尊曾预言,弥勒未来成佛的世界,国土异常清净,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宁幸福,在《弥勒菩萨ben愿经》中,记载了弥勒菩萨曾发三大誓愿:“使我作佛时,令我国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悲心愿力,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护念摄受。兜率净土与未来的人间净土,距离我们这个世界并不遥远,要往生到弥勒净土,不需要艰苦修行,只需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发愿往生即可。弥勒菩萨的净土世界是回真向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终日欢喜,到处随缘众生,慈悲众生,布施众生。作为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其形象和蔼可亲、笑口常开,展示了包容、和善、幽默、快乐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

三、弥勒信仰反映了草根阶层的民生诉求。

以“弥勒出世”为号召的农民起义,虽然是对弥勒信仰的曲解,却反映了草根阶层对现实苦难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诉求,尤其是对美好幸福生活、人间太平盛世的迫切渴望,以及对未来的人间佛教的无限向往。这些通常被忽视的草根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引发民众的反抗、制约百姓的行为、折射社会变迁、构建乡土文化等等。弥勒菩萨有教无类,普渡一切众生,这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辛苦一生而贫穷一生的人们,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并为他们提供无比美好的心灵家园。关怀广大民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而且这也正是建设人间净土所必须。

四、弥勒净土思想彰显了佛教随缘任用的教化精神。

弥勒净土的修行方法简易,“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悯”,不必出家,即可修行,顾及家庭伦理。圣凡兼修,既可修道又能尽孝,既出世又入世,出世(往生兜率天宫)是为了入世(教化众生,建设人间净土),入世是为了出世(度脱众生)。弥勒净土是兜率净土与人间净土二者的统一,只有这两种净土都实现了,弥勒菩萨方才功德圆满。上生兜率净土不是为了追求天国享受,而是要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断惑证真,将来再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实现弥勒菩萨人间净土的伟大使命。弥勒菩萨为了将来的龙华三会、普渡众生之使命,屡次下凡以成就殊胜之因缘,显示其慈心三昧,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具凡夫身,不断诸漏,慈悲渡众的菩萨ben愿。弥勒菩萨在佛教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不论大乘、小乘都信仰他。弥勒菩萨的慈悲与善巧方便,使这个世界的众生容易得度。作为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正是这种方便随缘、教化众生的典型例证。这也给我们现代人间佛教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根据。

五、弥勒净土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在一般的宗教或净土中,往往注重死后灵魂的归属,而忽略了当下生存的世间。惟独弥勤信仰中两者都注重,不仅能够往生兜率净土,而且将来又可追随弥勒菩萨下生到人间,帮助弥勒菩萨实现人间净土的宏慈ben愿。上面论及:弥勒净土以人修习十善福德可达,这可使人类福德双增,社会安乐和谐,因此弥勒净土落实于当下就是要努力建立今天的人间净土,成就人间佛国。弥勒菩萨将在未来的人间成佛,未来的依报环境将是清净的国土,为此未来的人间净土,是要从现在的人间善行开始做起。弥勒净土的终极目标在于度脱一切众生,其基点却是当下的人间佛教。因此,建设人间净土,无需等到龙华三会,弥勒菩萨与高僧大德们现在就正在做!从佛出人间的意义来看,人间佛教不是佛法中的人天乘,而是以人间正行积极修行菩萨道而成佛,是人性的向上提升与圆满净化。而人间净土的建设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或者说人间净土就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