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知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恶友没有净心正信,一天到晚,无事生非,挑拨离间,什么坏事都干,整日里在烦恼中打滚。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与恶友在一起。因为跟恶人在一起,虽然没有作恶,但总被怀疑为恶人。如此,你的恶名逐渐增长,就像毒箭放在口袋里,你被毒气熏习而中毒。故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这就是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如果能跟一个有智慧的人学习,就能变成中等智人。如果一个大智慧的人,整天跟愚痴无智的人在一起,不久就会和他一样愚昧不堪。 所以,诸佛世尊,处处告诉我们,要想增长善根,成就佛道,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这是佛陀苦口婆心的指示和悲羽的流露。我偿一定要刻骨铭心,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五、学者对善知识应有的态度 (一)、应恭敬随顺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扼要地说,要恭敬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算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欢喜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等。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务劳作;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而依教奉行,这是最令师长欢喜的一点。《庄严经》说:“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又《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佛法的恭敬,完满地表现在“尊师重道”的精神。 所以,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以虔诚的态度,恭敬供养,随顺善知识。 (二)、应忆念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有广大功德,那么我们应该思念善知识说法等之功德及恩德。正法难闻,人所恒知。据《藏须请问经》云:“说法之恩,一字一劫,报之不尽,何况吾师为我开示整个佛法?其深恩广德,更尽穷劫莫报。以前人为求一句一偈,备行难行,或舍弃王位,或身施罗刹,或以身燃灯,种种苦行尚所不惜。”如《玛尔巴传》云:“自往求法,见山如木立,无路可上,又遇大森林,猛兽毒蛇,不知如何穿过。因恐后生视求法为畏途,故不备哉。”又如唐朝义净法师求法偈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遥碧空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若人如不错斯诣,往往将经容易看。”我们今天不费钜劳,而值遇善知识,是多么有幸啊!我们以往所造恶业,犹如误食毒药遇良医为我们吐之泻之,化解其毒而为甘露,此医之恩赐为何如?我们所作不善,由善知识教导之忏悔而修善,此不仅能获得长寿受福,而且能种后世利乐之恩。我们过去所积的有漏善业,由善知识教化而转入大乘无漏业,此恩德之重,何能比拟? 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尔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善知识故,犹如巨海,受大云雨,无有厌足。作是念言:善知识教,犹如春天,生长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有照及,皆使清凉。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恼热渴。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肾开一切善心莲花。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善知识教,如阎浮树,积集一切智花果。” 又《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云:“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法种性故。善知识者,犹如严父,广大利益亲属故。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善知识者,犹如教师,示诸菩萨所应学故。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示其深波罗密故。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治种种烦恼病故。善知识者,犹如雪山,增长一切种智药故。善知识者,犹如勇将,殄除一切识恐怖故。善知识者,犹如船师,令度众生大瀑流故。善知识者,犹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宝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当得亲近诸善知识。”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善知识对于亲近弟子有大恩德。所以,作为修学行者,应当恭敬承事善知识,如法亲近及忆念善知识的功德。 (三)、应发廿一种心亲近善知识 作为一个依止弟子,对于亲近善知识的发心相,如《华严经》卷七十七说,应发二十一种心亲近善知识。如彼经云:“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有所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童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故;应发如除粪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辖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度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这二十一种心,足以显示弟子对亲近善知识意志之坚毅、诚厚、任劳、无动。这是因为自己彻底了解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机时生、而长、而住、而圆满,因此发起承事的意志来亲近善知识。但还应该知道,这是指对于具足圆满德相的善知识而说的,若不是一个具德的善知识,我们就不应当毫无观察和选择地尽弃主宰而任其支配。 总之,作为修学行者,应以如上所述的态度去亲近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早成道业,早得解脱。 (四)、观善知识即佛 观善知识就是佛,这种观想,完全在行人心理上起作用。凡夫观人,各各看法不同。若看法得其正,自然不难观师即是佛,如果以观过失的心态去观人,对的也观成不对,如此,则无有贤人了。如果从功德方面观察,养成一种习惯,自能洞见善知识的功德,不见彼过,犹如白天不能见月亮一样,日光盛故。世间人每于怨敌不见其善,而于已身就不觉有何不对,以此例子观善知识是佛,不难通达其理。 善知识就是佛,是金刚大持所许。善知识本来是佛,只不过我们劣机缺乏认识而已。学佛修行,就在修此认识,不是说善知识本来不是佛,应勉强观他为佛。如《父子增上经》云:“不空成就问佛,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众生。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于时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若现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彼意,而告之曰:我现诸生老病死凡俗相而摄众生,汝等须知即我,勿以其为俗相而生悲痛。”故我们须依据经教而信圣言,是真实语,以此来认识善知识才对。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