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状元爷听了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于是他亲自来到县太爷家,开门出来的正是他所见的女孩。老夫人深被她的孝心感动,立即为儿子提亲,娶她为媳妇。 这不是故事,而是真人真事,可见有一分至诚的心,就会与佛菩萨有一分的感应。 不违佛心 佛陀曾说过:“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佛陀这样的教导众生,尤其教导出家弟子,“你真正入到我门来,即令你不穷。”其意是:为佛弟子若能依佛之宅心,为救众生而立业,则其力量无穷。“你出我的门,也不会富到哪。”意思是说:违弃佛心,设有世智辩聪之本领,事亦难成。 总之,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有诚意为大众做事,佛绝不会孤负你;如没有诚意,即使假借佛的名也没有用。 修学狮子吼 佛陀离开人间已二千多年,但佛陀的慧命——佛法,还是不断地延续在人间,这是因为佛教受持了佛陀的教化,表现了佛陀的精神。佛陀的弟子共有四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出家二众是以佛陀的精神为精神,以佛陀的生活为生活,与佛抱著同样出世的意志,离开小我的家庭,走入如来的大家庭。所以,僧宝是延续佛教精神的中心,承担如来家业的中坚分子。 我常说,出家人住持佛法,佛法要靠出家人来延续。但佛法更需要在家弟子,因为,有住持佛法的人,也必须要有护持佛法的人。所以,在家的佛教徒,是护持佛法最大的力量。今天,佛教的兴衰最大的关键就是在家佛教徒。佛陀在即将圆寂的时候说:我最不放心的是将来毁灭佛法者并不是外教,而是自称为佛教徒的人,就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上肉! 佛教徒如精神萎靡,独善其身,不能发挥佛陀的勇猛精神与力量,佛教就会衰落。我们常把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就像狮子在山林中发出了吼声,震退百兽一样。所以,我们称佛陀为人中之圣,圣中之王。既是人中之圣、圣中之王,就有相当的勇气及毅力。我们既然要学佛、做佛的弟子,就必须与佛有同等的毅力及气魄。 祝福自己 常常有很多人向我诉苦,念他们的苦经。我都向他们说,举头三尺有神祇,我们应常常祝福自己,为什么要诅咒自己苦呢?学佛的人即使是吃苦,也是苦尽甘来;所以,应常常为自己祝福,天神护法也会起欢心。人生在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我们只不过是十之五、六而已,比别人幸福多了。你、我都应常常为自己祝福。 君子慎其独 修行不是三天五日的事,应是时时在修行,决不能刚开始修行时,很认真也很热衷,但年久日深,就松懈了。 有一句话说,第一年修行佛在眼前,第二年修行佛在西天,第三年修行佛已不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第一年修行时,觉得佛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因此不敢犯错。到了第二年,修行的心力慢慢懈怠,与佛的距离,渐行渐远。第三年,已将修行抛诸脑后,佛已不在心中。曾子说:“君子慎其独。”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时常在警惕自己,虽然独处静室,但行、住、坐、卧都很注意。因此,要做个君子,必须要很谨慎,于自己独处时也要谨慎。 普通人都是在有人看到的时候很注意形象,真正的君子是表里一致的。我们修行最主要的是要时时佛在眼前、佛在心田,如果修行如初,成佛就有余了。修行要日日新;修行如能与岁序俱新,则修行功德圆满! 地狱五条根 学佛要以做人为起点,而以到达佛的境界为目标;先做好一个成功的人,人格完美,佛格也就成就了。人生最大的五种病,就是“贪、嗔、痴、慢、疑”。人们贪些什么呢?贪的不外乎是“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五欲就是地狱的五条根。 每天打开报纸看社会上许多惊天动地的杀、盗、淫……的悲惨事件,都是因贪而起的。抢银行是为了贪财,此外,如贪色、贪名……起了五欲的贪念,就会造下种种罪障。 为善竞争 我们仔细算算,人们一个月有四十多小时用在吃饭,有十天花费在床上,这数字是很惊人的。真正人生的功德是由时间所累积;就如同走路,用的时间愈多,走的路就愈长。 “龟兔赛跑”是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为什么兔子会跑在乌龟的后面呢?因为乌龟真的是花较多的时间来跑;而兔子仗著它走得快,就用较多的时间来睡觉。所以,做人贪睡贪吃也是浪费人生。人身难得,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做人,九十岁的人不比四十岁的人命长;不会利用时间,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只能算是众生,而不是人生。真正的人生,是要以良知良能来做人;有了良知良能,就能使人生过得丰富、踏实。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人生的成就也是由时间所累积。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我们信佛,就是敬仰佛陀的慈悲、勇气、智慧和他的崇高精神,相信自己与佛有同等的力量,为善竞争;这种竞争,不可稍事停顿。 信而有教 我们要有逆来顺受的勇气,如欠缺这分勇气,就容易走入迷道邪信,所以大家要拿出勇气来面对现实的人生、接受坎坷的考验,这就是佛教的教育。佛教并不是迷信,不是去拜拜就一定得佛保祐,就业消障除了。福要自己去做,灾也要自己去消,能造福人群,自然就会有这分福报;能培养这分正信,自然就会消灾,这是一种感应——智慧的感应。 没有这分福,求也求不来;若有这分业,要转变也不容易,唯有心甘情愿地接受,勇于承受,灾难自然就会消除,若不肯欢喜承受,则此业永远也消不了。人的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过去生中带来的,我们要相信因果,既然种如是苦因,怎能不受如是果报呢?如能欢喜受报,业也就消了。总而言之,信佛是心灵上的教育,我们应该信而有教,不可信而无教。 真正的佛教徒是要学习佛陀的人格修为,佛怎么修养,我们就怎么修养;佛怎么教导,我们就跟著怎么受用。如能很正确地接受佛陀的教育,自然就可以修得像佛陀一样的人格,如此才是真正达到信而有教、依教而培养修心养性及端正行为的信仰。 安贫乐道 人,大多是被五欲所困,有一点成就时就想得到更多。有得就有失,这是必然的道理,佛陀时常开导我们切莫为物欲所驱使,亦莫为财利而争夺。应得的,就该以正当的劳力方式去取得,并须取于社会用于社会。不该得的,或有损于人,即不该去取,如此就不会有得失的痛苦。 佛陀说不能懈怠,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佛陀鼓励我们,内心要少欲,但决不能懈怠。亦即是:得时切莫骄狂,忘本失真,而失时更不得消沉自卑。就如同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学于孔子说:“我如果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是否就很好了呢?”孔子听了说:“好!能够修养到这种程度是很好的,但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如若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更好!”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