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果你了解事物无自性后,当然这会帮助你了解,无论那事情看起来多么真实强烈,它们都没有一个有效的基础。一旦你知道它们真的建立在对真实的根本误解上时,那么情绪本身就会变得支持不住了。另一方面,如果你对空性的了解不够彻底,即你还没有完全成功地否定自性的概念,当然你对情绪的态度会有点正反并存的,你也许会觉得它多少是正确的或可被正当化的。 当你对空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了解,尽管只是一种知识上的了解,和你自己通常的反应比较一下,你对事物会有新的见解。你会注意到我们所投射到这世界上的性质有多少。更特别的是,你会了解到我们绝大部分情绪的产生,都从假定某些不真的事情为真而来的。这样子,你也许可以体会到你所认知的事物和事物真实之间的差异状态。 我们从这里面所学到的寓意如下:烦扰我们心的强烈情绪是从一种基本的困惑状态而来的,使我们视事物为真实且独立的存在。结论是我们知道不论在我们的经验中,或真实上,或理智上,烦恼的心念都没有正确的基础。 对比之下,你对事物空性的体悟不只是建立在理性上,还建立在经验上:它有正确的基础。除此之外,你对空性的了解和执著事物为真是彼此直接对立的,因此可以使对方无效。既然它们是对立的力量,而且一个有正确的基础,另一个没有,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对空性的了解愈深、体悟的力量愈大时,我们就会愈能看透情绪的虚伪,其后那些情绪就会变得愈弱。真的,我们会了解强烈的烦恼及基础无明都能被削弱;而对空性的体悟却能增强。 五、解脱 我们的检讨已达成这点结论,即我们可以接受妄想和无明的力量是可被减少的,但是否可以完全赶走它们以及从我们的心中根除,仍然是个问题。这里,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几个重点可能深具关键性。根据该论典的说法,我们认识的潜能是内藏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是我们的心本有和自然的品质,而那些令心烦恼的因素,并非是心的根本部分。精神上的痛苦和我们心的本质是不同的,因此被称为是外来的。 当我们谈到成就佛陀的完美智慧时,我们不应想成是我们需要去创造不在我们自身之中的品德,以及需要从我们自身的外在某处去得到这些。我们应该要视完美的佛智为一种能被实现的潜能。心的染污妨碍了内含于我们意识中的那个潜能的自然表现。这就如同无所阻碍的认识能力已在我们的心中,但染污遮蔽妨碍其完全的发展和表现。然而,一旦我们了解心的本性是一种纯然光明和单纯体验,或全然的认识能力,之后,我们就能认识到完全去除这些烦恼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我们在这一章依循概念的途径来推断是否真正可能达到解脱的问题。 最后,如果我们接受解脱是可能的,那要如何正确地了解它呢?在经典中,解脱具四种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烦恼续流的真正灭止。第二个特征是真正的和平,完全平静的状态,已得到免于所有心之染污的完全自由。第三个特征是完全满足,因为已得究竟满足。第四个特征是定离,意思是说已确定了脱离迷的存在的过程。 注 释 <一、 <第三个现象的范畴是“非常隐晦现象” ,超出一般的直接认识和逻辑推理之外。一般而言,这只能在另一个人证言的基础上或透过经典权威而建立起来。 <二、 <声闻乘的诸学派特别持这个看法,尤其是分别说部、一切有部和经量部。 <三、 <第十四章,第十八颂。 <四、 <一本叫做《间杂赞》(藏文SPal marbstod pa)的书,这是以颂文形式注解宗喀巴有名的《缘起赞》的一本注释。罗作嘉措是十九世纪末期出身青海的格鲁派大师,他另一个名字秋内仁波切之名更广为人知。 陆、道谛 如果我们接受解脱是种可达成的目标,那如何才能达成呢?这个问题就让我们接著谈道谛,第四圣谛。 根据中观的解释,正道应从发展对空性的直接证悟的角度来了解。这是因为亲证空性可以直接导致灭的成就。然而为了要得这种体证,我们要先有止于一处禅定的基础,因为这个禅定可以导致对空性的领会。当个人达到那种领会时(注一),就是加行道的开始,在他得到空性的直接证悟时,就叫见道。 空性的领会必须先建立在透过推理而产生的知识性了解上。真的,没有那个知识性了解,不可能得到依禅修而得的空之体验。发展知识性了解的最初阶段,是我们所谓资粮道的一部分。资粮道的起点就是当修行者真正地生起了想要得到解脱的企求的这一点,我们认为这点是佛道的最初点。 一、声闻乘道 在我们著手修道(注二)之前,还需要许多准备。一开始,最重要的修行是戒定慧三学。在经典中,一般都从修行者的体验的角度来描写修道上的进阶。因此,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个人所走的真正的道,即是在空性上逐渐加深的知识与体证,术语上即称为道的智慧面。再者,体证空性的智慧必须在止观双运的脉络下发展进行。 为了要体会止观双运,我们必须先发展止,因为只有止可以使我们拓展能量和集中强度。所以,止的训练是关键。要把止修成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即随念与儆省的应用。如能把集中的心从完全符合伦理的生活中建立起来时,这两种能力就能发展成功,也就是把戒律应用在我们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上。这当然就说明了戒律的重要。因此,现在我们就知道这三学是如何彼此关联的。 对声闻乘道和大乘道两者而言,所有的这些修行都是共同的。 二、大乘道 现在我们必须看佛教另一个重要的面向,也就是根据慈悲所建立的所有佛法。慈悲是佛法的真正基础。增长我们的善心和培养一颗利他心的目的是要加深我们对慈悲的理解,以及激励存于我们之内的慈悲潜能。就在这个深刻慈悲的基础上,我们发起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利他菩提心。 传统上,这就叫作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在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中讲到菩提心有两个推动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对一切众生的真正慈悲,第二个因素是认识到为了要实现他人的福利,必须要成佛。要生起利他菩提心,只有慈悲心是不够的。菩提心必须是基于慈悲心而产生某种责任感,所以你愿意独自承担帮助别人的工作。 这种责任感的产生,只有在你发起遍及一切众生自然的真正的慈悲心后才有可能。这就是普遍的慈悲心。此称为“大悲”(mahakaruna),这和一般有限的慈悲心不同。然而,除非你对自己和别人的苦的本质有真正的体会,这大悲心自己不会产生。你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是一种苦,之后,你也会感到一种真正的同情心以及你和他人之间的关联。要对苦的本质有所体会,苦谛的反省对加深体会有所帮助。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