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什么情况下是伏烦恼?如果没有行为表现,心里随境动了烦恼,不久又对治了,算不算伏住烦恼?
答:算伏,但没有伏住。真的伏住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烦恼就不起作用了。如果伏了一阵子,一会儿又起来,这是没伏住。因此,伏烦恼还是要功夫,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锻鍊,人家骂你、打你,你没有一点瞋恨心,若无其事,这是真的伏住了。清醒的时候伏住,作梦的时候也要能伏住,如果在梦中有人惹你生气,你会发脾气,还是没有伏住。
伏比断容易,而伏与断不同。你能断烦恼,你的能力就恢复了,神通现前,见思烦恼真的断了。墙的那一边人在做什么,你都能看见;别人心里想什么,你也知道。天眼、天耳、他心通很容易就得到,那是断的功夫。但伏的功夫深了也有神通,只是没有断的能力大。所以,伏烦恼的状况,自己一定要清楚,如果日常生活当中还会起心动念,就是没有伏住,还要继续用功。
真正伏住烦恼了,不但往生有把握,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生死自在。你生死不自在,是因为没伏住烦恼,伏住就自在了。烦恼真的断了,想在这个世间住上二百年、二千年,都没有问题。现在迦叶尊者还在鸡足山,因为释迦牟尼佛交代他,要等弥勒佛出世,把袈裟传给弥勒佛。迦叶尊者在世间要住多少年?《弥勒下生经》讲,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才真正是了生死!他要住世这么多年是因为他有任务,他要把事情交代好,如果没有这些任务,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得大自在!因此,一定要辨别清楚,自己没有证到这个境界,不可自以为证得,这个错误对自己修学有很大的妨碍。21-90-81
问:修学过程中出现障碍,如环境的逆缘干扰、身心的疾病苦痛等,请问此等宿业如何忏悔?
答:根本解决障碍的办法是忏除业障。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十大愿王的第四条,就是「忏悔业障」,其实十大愿王其他九条都是忏除的方法。十愿是非常微妙的,每一愿都含摄其他九愿,这是《华严经》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特别重视忏除自己的业障,从哪里做起?从礼敬、赞叹、供养做起。
自己的业障总得要晓得,如果不知道业障是什么,忏悔不能得力。业障的根本就是我执、我见,唯识经论里面讲的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这是业障的根本。第七意识是染污意,它是业障的根源。《金刚经》教导菩萨一定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破业障。意识起了作用,贡高我慢、我见、我爱、我慢都跟着来了。所以,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就是我们的业障。
「礼敬诸佛」是对一切众生修礼敬,破除我们的傲慢;「称赞如来」是对治我们的嫉妒心;「广修供养」是对治我们的贪欲。所以,四摄、六度、十大愿王就是消除业障的方法。忏悔业障具体的修学条目,我们要认真去修学,业障才能忏除干净。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哪一个方法是对治哪一种业障,有根本当然也有枝末,能够本末兼治,收的效果更殊胜。
譬如环境里的逆缘、恶人干扰,我们一时没有智慧德能不能感化他,怎么办?离远一点。这是从枝末去做,我离开这个环境,另外去找一个修学环境。选择另一个环境,只是减少一些干扰,让自己好用功,还是要在根本上修,不能事事逃避,这才是真正修行。如果一昧的逃避,自己不能真修,业障就无法消除。因为业障生生世世跟着你,这一生能躲过,来生躲不过,还是会遇到。所以,一定要修养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真实智慧,才能解决问题。21-90-82
问:《无量寿经》云:「不当瞋怒嫉妒』,《文昌帝君阴骘文》云:「勿嫉妒人之技能」,《太上感应篇》讲到「常行嫉妒」之罪过,可见古圣先贤常劝人放下嫉妒心,请问如何才能远离嫉妒?
答:这件事情确实是非常严肃,因为这个烦恼如果不能彻底改过,在菩提道上决定产生障碍,不但道业没有成就,堕三途的机会也特别大。如何改法?《了凡四训》说,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