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常讲,「相随心转」,「境随心转」,我们的身体是境界,心转境界。现在有科学证明,难得!所以像这些疾病、老化的问题,如果真正懂得、真正明了,用意念来治疗、来调整,比什么都殊胜。药物的功能是有限的,意念的功能无限。诸佛菩萨他们会调,我们为什么不学?所以「山西小院」是教我们怎样用意念来调整。医生对这个病人已放弃治疗,宣布他快要死亡,没救了,意念能把他治好。一般看是奇迹,我们看到是正常。 问:第三个问题,他说请问菩萨道与阿罗汉道有关系吗? 答:当然有关系。好像我在前天画了一个图,就说明凡圣的差别、凡圣的关系。我不知道悟梵师有没有带来?带来的时候,可以给大家看看。凡夫、阿罗汉、菩萨、佛,是一不是二,这个要搞清楚。什么是佛?你就是佛。《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是佛,《华严》、《圆觉》上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这个意思,「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现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就变成凡夫。如果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你就是佛。 佛是彻底放下,菩萨跟阿罗汉没有彻底。菩萨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你如果有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就是菩萨。阿罗汉放下的更少一些,只放下执著,也就是妄想分别都有,没有执著,所以称阿罗汉。我们也不要小看阿罗汉,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了。由此可知,有执著的人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你真的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常讲,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执著统统放下,不再执著,你就超越六道;只要你有执著,你就超越不了六道;你有分别,就出不了十法界。分别妄想断掉之后,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成佛,我们在《华严》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阿罗汉、菩萨、佛都是自己作的,不是别人。别人成就了,我们得不到利益,一定要自己成就,自己发心作佛、作菩萨、作阿罗汉。 问:第四个问题,佛教在政治上是否有扮演的角色? 答:有,你看在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皇上的老师,国师。同时也是地方官员的顾问,他并没有接受名义。地方官员,因为从前是国家提倡,很多寺庙是国家建的,你看寺庙的匾额上面有「敕建」,就是国家建的。皇上拜出家人做老师,所以出家人地位就很高。地方官员遇到疑难杂症不能解决,他就到山上向和尚请教。和尚别的事情不管,你来请教,他一定会教你怎样做法。和尚没有去做官的,但是历朝也有,有这些帝王看这些和尚德行、学问确实是高,请他出来做官,但是没有人答应的。可以跟政治人物做朋友,可以帮助他解决疑难杂症,但是绝不干政,这个必须知道。 问:第五个问题,女众在佛教中所扮演的角色? 答:女众,过去在中国旧社会里面,有人说女众没有地位,好像是受压迫的族群。说这些话的人,我觉得多少是有点偏见。人在世间,每个人相貌不一样,遭遇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属於果报。今天一切讲平等,男女要平等,能平等得起来吗?一个人五个指头都不一样长,怎么把它平等?长的砍掉,短的接上去,行不行?现在不就是变成这种情形吗?佛说得好,人到世间来干什么的?佛一句话回答了,「人生酬业」。你过去造的善业,你来享福,这果报;你过去造的不善业,那你要受罪,这个解答才真正解答清楚,因果!你造的业不同,你受的果报怎么会一样?大家造的业是平等的,那今天果报是平等。因不平等,在果上讲平等,这讲不通的。 所以,要想真正平等,佛法是讲真平等,到了佛就平等。佛怎么平等?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每个人都平等。我们今天不平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每个人浅深不一样,没有两个相同的,这才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我们这一生所受的,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别人,与别人不相干,怎么能怪别人?正因为这个原因,教育就重要了。我们知道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的佛教确实变成宗教,非常不幸,沦落到宗教,它本来是教育。你要是细心去观察,你还能看到迹象。譬如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他作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师、弟子是学校的称呼,宗教里没有这个称呼。宗教里面称上帝,不敢称他是老师,我是弟子,不敢这个称呼。他们有主仆的关系、父子的关系,佛门里面是师生的关系,怎么会一样?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佛教里面学位的名称,像现在学校里面学士、硕士、博士,是这个称呼。 所以佛门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当作佛。宗教里不能说,不能说所有的信徒都是上帝,那还得了?那不就造反了天,这不可以的,上帝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佛门里面,人人皆是佛,这讲得通。就像国家一样,国家只有一个总统、一个皇帝,不能有很多。但是如果说是博士、硕士,那大家都可以称,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都可以拿到。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他不是政治人物,这个我们都得要清楚、要明了。 我们称菩萨的名称,菩萨是从印度梵文翻过来的,玄奘大师翻的是「觉有情」,这翻得很正确。有情是什么?他还有妄想,觉悟的有情;觉悟是什么?他分别执著放下了,但是他还有妄想。佛连妄想都没有,这叫转烦恼为菩提,那是大智大觉。智慧迷了就叫烦恼,烦恼觉悟了就是智慧。所以佛经上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一个意思,迷悟不同。迷了就叫生死,就叫烦恼;悟了就叫菩提,就叫涅盘。实在讲,菩提、涅盘本来没有,生死、烦恼也本来没有,确实只有迷悟。所以佛教是教育。 释迦牟尼佛示现三十岁证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什么意思?三十岁的时候,他把执著分别妄想全放下,这就叫证道。我们讲修行的功夫,什么是功夫?功夫绝不是说你每天念几十万声佛号,读多少部经,不是说这个;功夫是说你放下,你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有没有放下?执著真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分别再放下,你证菩萨果;妄想是起心动念,这是最难的,放下了,你就成佛,这叫功夫。我们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诵经也好,那是方法,那是帮助我们放下的方法。放不下,念佛,这是很好的一个办法。 我们情执很深,分别执著很严重,看到人行善,生欢喜,执著;看到人作恶,生气,瞋恚心起来,这都是你分别执著起现行、起作用。只要这种念头一起来,念佛人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打下去,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这叫做念佛,这叫做会念,念了真管用。而不是一天念多少声佛号,烦恼照样起,那有什么用处?七情五欲还是发作。这个样子,念佛、拜佛、诵经统统没有用,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没有法子修行,那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你真正能够对治烦恼,用这些方法来控制烦恼、来转变烦恼,这是智慧,这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不能再错下去。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