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五戒十善的基础。弘一大师致力于弘扬律宗,以身示范,劝人为善,净化人心。在弘一大师的心目中,一个理想的佛化社会肯定是崇尚五戒十善的。
本刊记者:通过媒体等了解到,一些名校学子在龙泉寺出家,其中不乏才子型的,正如弘一大师早年出家一样,备受社会关注。结合弘一大师一生的历程所给我们的启示,请谈谈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僧才?中国佛教又如何去吸纳类似的人才加入,并为弘法利生做出贡献? 学诚法师: 弘一大师一生的示现及其培养僧才的努力,对佛教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古皆然。赵朴老就曾指出,当今佛教发展最关键的,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我曾在《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一文中写到:“下大力气培养一批能融会中西、博通古今,既明悉当今世界宗教状况,又有中国宗教深厚功底的宗教界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成为多元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还要成为传播中国宗教文化的使者,在国际宗教界展示中国宗教和中国宗教徒的风采。同时,这些人才还必须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状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高屋建瓴,构筑当代中国宗教的宏基伟业,并成为抵御邪教发生、蔓延的坚强堡垒。振兴中国宗教的希望在人才。” 虽然龙泉寺有一些高校毕业的学子出家,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佛教僧才。社会上的人才标准并不能原封不动的搬到佛教里来。就佛教整体来看,人才不足的局面依然存在,人才的合理使用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尚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大力培养信解合一、见行合一、学弘合一的人才,乃至国际性的弘法人才。 随着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复兴,佛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渴求了解佛教、学习佛法。有高素质的年轻人出家,这体现的是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以及年轻人自身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我觉得从中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能否满足社会的期望,培养好这批人才,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产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更加注重佛教自身的建设。 本刊记者:您曾参与编撰《弘一大师全集》的工作,请问,弘一大师出家前和出家后的思想、文风差别大吗?从其作品中是否能看出,其中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从继承、弘扬佛教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当代人在收集整理佛学大德的著作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诚法师: 弘一大师在绘画、音乐、金石、诗歌、戏剧等艺术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天赋。他早年的诗作,兼受屈原、杜甫等的影响,留日归国后,诗风更加平和、洒脱,接近李白和王维的风格。法师的书法融合各家之长,又受晚清碑学思想的影响。出家后,大师全身心投入佛法修持,很少做诗,其书法作品则以写经为主,弘扬佛法,与大众结缘。大师还著有《护生画集》、《清凉歌集》等,亦是为弘扬佛法,劝导人心。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