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对人格、品质、意志和修行的考验。用在修行上才是,佛学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历史上有一个“曹鼎不可”的慎独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有位廉吏名唤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仍两袖清风。离职前夜,部属们送来一大堆礼品。原来部属们认为叶大人平素秋毫不犯是怕别人知道,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特在夜静更深时辰前来,用心可谓良苦。叶存仁十分感慨,赋诗一首,最后两句话是:“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后将礼品全部退回。 要慎独首先要顶住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独处久了,邪念熏染,作奸犯科,邪淫妄语的警惕性和敏感度便开始降低,鉴别力和自控力开始弱化,是非界限和荣辱观念开始错位,拒腐之心开始融化,不仅不能“见欲而止”,反而纵欲而上,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说懂得顶住诱惑是一种清醒,那么善于顶住诱惑则是一种智慧。它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克制自己,与各种消极的东西抗争,向腐朽的东西开火,从而达到“见欲而止”的境界。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古今中外的文人志士的成就都不能缺少这种精神支柱——“慎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生路漫漫,惟“慎独” 精神能帮助我们完善自我,达到人生的至境。 资料记载,德国的民众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慎独”精神,这从保护森林的细小举动就能看出来。按照德国法规,刨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须在树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尤其禁止成片采伐。此外还规定,每采伐一棵大树,必须在原地种植一株树苗,从而确保森林良性循环,永远郁郁葱葱。就是在战争期间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令人称奇的是,尽管没人守卫森林,德国民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来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树种幼苗……这种人文素质,与“四知太守”的情操异曲同工,足见“慎独”于公于私的独特魅力。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人。他担任宋国的司空一职,专门掌管建筑、车马、器械制造等事务。有一天,宋国有一个人无意中获得了一块美玉,他拿着美玉来到子罕的府上,要把宝物献给子罕,想借此讨好子罕。但意外的是,子罕却执意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误以为子罕嫌玉石不好,便连忙解释道:“我已经请最好的玉匠鉴定过了,他们都说这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宝玉。所以我今天特意把它带来献给您,请您务必收下它。”子罕说:“在你看来美玉是宝,可我则认为当官的人不贪才是宝。今天如若你把美玉给了我,你便失去了宝玉之宝,而我如果真的收下你的美玉,则会丢掉我的不贪之宝,倒不如我们各自都留住自己的宝吧!” 说完,子罕便请人把献玉者送出门。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