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坐后如筋骨酸疲,有何调法,吃药或休息?(李长茂) 答:初坐自不免有此现象,宜换腿,或下座活动,皆无不可,事应渐进,久则成为自然。不可妄服药物,致生毛病。
问:无论是唱赞、念经、念佛都觉得中气(即胸部之气)不通顺,是否有不得法之处,或者魔障业障?(梁明象) 答:唱赞有韵调板眼,不合则气促,此必求人教授,时久练习。念经念佛,可取低声,或是默念,则不影响中气。然念时总宜和平,使其不急不缓,气调心宁,方能入定也。
问:念佛可默念,但赞偈、经咒可默念否?(梁明象) 答:随众同堂共课,赞偈必须出声,如不出声,则涉慢怠。如家居自己作课,一切默念,并无不可。
问:倘念佛时无妄念,但不念时又有妄念,能否算是一心?(洁园) 答:念时无杂妄,便是一心,不念又起妄念,则是妄念。此如入定是禅,出定无之相似,乃为功夫不能打成一片之故,但能妄起即觉斯可矣。
问:过去曾经阿黎灌顶,传授密法,现持修持是持名念佛,倘兼持密咒,不知有助于净业否?但不知有违古德专修之训否?(洁园) 答:密法种类不一,亦犹显之禅净教律,即以净土一端而论,尚有弥陀弥勒药师观音等之不同,若相违则两伤。居士昔受之密,若于西净不违,兼修同回向与净,相违则惟有择一而行。
问:有云禅净双修,犹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两皆不成,须次第修之,由禅入净,或由净会禅,其说然否?(洁园)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金科玉律,不易之论也。修因初机寻门,必择其一,证果总为复性,皆须智圆。双修则二门凿枘,次第可以双融,禅入净当生可了分段。净会禅可生寂光,然入净会禅,亦各有其事理,并非人人能作,少差则谬千里矣。
问:未受戒前,以念观世音菩萨为主,待受戒后,以持念阿弥陀佛为主,可行否?何谓,“念佛三昧”?(刘自任) 答:念观音,念弥陀,不分戒前后,要在志愿如何而定。若求世间诸事,观音与以方便,故于普门品中,列举多事,若求出世证果,了脱生死,弥陀经中,教念弥陀往生。凡事必依教奉行,方为合法,初在此机,乃如是解,若明教相以后,解其圆融之理,则无之不可矣。又三昧译华语,为之“正定”,正者不谬,定者不乱,念佛三昧者,念佛而至一心不乱也。
问:教遵般若,行在弥陀,是否为禅净双修?(赖栋梁) 答:了义法门,无不皆是般若,诸行实义,无一能离般若,是般若者,所归之元也,止观参念者,入元之门也。以教言禅净性德唯一,以行言禅净修法是二,此二句是求明般若之义,仍以念佛求生也。净门之实相念佛,禅家之虽参兼求往生,方是禅净双修也。
问:敝人每当课诵及阅佛经时,神识深觉睡意,何故?(黄永霖) 答:此名“昏沉”,乃烦恼障之一,须勤忏悔。
问:课诵念佛号,睁三分眼,有何意义?(黄永霖) 答:眼不观色,自能心净,眼开三分,不越半尺,心不外驰,易得三昧。
问:如何求静,从初部下手的功夫是如何?请详细说明吧,若有持修静的书请赠送好吗?(弘宗师) 答:佛法大义,戒定慧耳,此三亦有次第,先须持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慧生则大有功矣。求静亦好,静为“戒”后之功,如能六根戒染六尘,久之自然心静,静又为“定”前必须,静之又静,自然得定矣。惟好染及不静,皆生妄心,必制此妄心,使之不起,起而不使接续,便能静矣。但制此妄心,亦必有法,最方便有功德者,莫如念佛。
问:“净土三要述义”内中有云,要求一心不乱是要闭关百二十日。妇女人业障深重,要理家庭种种事务,不能实行要如何?(林宽修) 答:此非普通在家人所能办到,纵是出家人,若无道粮,及护关照料者,亦不易办。法有法缘,人有人缘,不能勉强。但于朝暮二课敬诚,不用心工作之处,内念不断,久久薰习,生处使熟,熟处使生,少一紧拶,便成一心。十念往生者,即紧拶之功也。
问:修净土法门的人,每逢其他佛菩萨法会,读诵其他经典以后,对修净的功课,是否一定要再作?(江宽玉) 答:佛佛道同,法法理同,此是理也,事则有异,同者谓一道归元也,果也。异者多种方便也,因也。因必有所专,始散乱而统一,一为达道之妙门,二则歧中生歧矣。宗门下尚有念佛漱口方便,净门中岂取杂修而代资粮。遇他法会诵持,只作聊用茶点,本门本业,乃是家常饔飧!
问:弟子念佛时常易生妄念,乃自己想用加强注意力,闭着眼意向下沉,此时对外的视听稍差用以控制,但久之发觉过于紧张,身体则欠舒适,是否可用此法或有别的方法使妄念不易发生?(鲜纯贤) 答:多劫狂心,犹如野猿,立即降服,何能办到,若强抑之,或生他病。应知正妄两念,净染两途。心如行人,须办途径。妄念虽多,不去理他,提斯正念,如登险攀索,万壑千涧,莫介于怀,心手在索,便不堕落。
问:“为善弘法”,是佛徒应作的事情,修大乘法的人,必须“三轮体空”,但是弟子如逢“为善弘法”时,自觉心中一时非常喜悦,而无希报,如此是否“着相”否?(江宽玉) 答:此虽着相,亦是法喜。功夫程度,由渐而进,四无量心,内有喜字,此后若能将为自喜者,转而为他喜,则又进步矣。知是着相,习而遣之,自不难至“念无念念,行无行行”矣。
问:曾闻老恩师云:“平常自己念佛是“因”,临终时自己会念,及助念人是“缘”。往生西方是果,假使,久病在床的人,有的连自己念佛亦忘掉了,临终时,单有助念,使佛号不断,念至其人命终,如此有可能与佛相应得蒙佛接引往生的“果”否?(江宽玉)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病者口不能念,而心能念亦得交感,此仍因缘果也。若病者都无是心,徒有助念者,不过消几分罪障,佛来接引恐不可矣。
问:念佛是需求一心不乱,才能“返妄归真”弟子常在开始念佛的时候,初觉散乱得很,念至顷刻,突然境界如换,觉得心身非常轻松,如此是否稍见本性否?(江宽玉) 答:此系渐澄妄想,自是轻安好象,若谓见性,实尚远尔。
问:作暮课时,常感昏沉欲睡,是否可以先睡顷刻,抑或乘此机会磨练习气?(王志贤) 答:昏沉掉举二病,几至人人皆有。若欲作课以前,先睡片刻,未尝不可,但睡后作课,如能清醒安静,不妨为之,倘睡后作课,仍入昏沉,则先睡为无益。不如起而拜佛,或冷巾拭面,或两手搓耳,或长跪讽诵,均能驱昏沉也。
问:最近念佛时,常感轻似棉花之物压覆头上,是何原因?(王志贤) 答:此亦非佳,即心思昏昧之象,或系身体有不健康,或系脑神经有何障碍。宜于课诵之时,多采绕行方法,减少趺坐时间,再向医院检验有无病象发生,不可但归咎于坐诵也。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