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菩提(2)

◎菩提心是觉悟者的慈悲心。 ◎慈悲就是慷慨的本质,这都是我们心灵清净的基◎慈悲心能够激励我们精进修行、追求佛性。 ◎透过真诚的观照和慈悲,体会他们的苦境,我们的同理态度至少在心理。 ◎德蕾莎修女说过

◎菩提心是觉悟者的慈悲心。

◎慈悲就是慷慨的本质,这都是我们心灵清净的基础。

◎慈悲心能够激励我们精进修行、追求佛性。

◎透过真诚的观照和慈悲,体会他们的苦境,我们的同理态度至少在心理。

◎德蕾莎修女说过一句话:「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融合智慧和慈悲是参与保育地球最有效的方法。

◎「了解」与「慈悲」,是我们心灵力量的重要泉源,这两种能量与愚昧和悲观正好相反。

◎有烦恼一定没有慈悲,有烦恼的慈悲不是究竟的慈悲,是有污染的慈悲。

◎只要肯助人,人人皆可成为伟人,助人不必有高深的学问或过人的本领,你只需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和一个充满爱的灵魂。

◎慈悲心不仅是我自己的安乐之源,也是一切有情的安乐之源。 它是一切安乐之源,包括成佛。为了供养这一切安乐给其他有情,我自己必须生起慈悲心。

◎慈爱能治愈人类的心灵,施与受者皆然。

◎慈悲就是舍弃自己,全面为自己以外的众生而奉献。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佛由于慈悲心,而投身喂施饿兽。

◎慈悲与爱,有什么不同?慈悲可以说是纯粹的爱。

◎佛陀说的无我,实际上就是大我。

◎慈悲是及于一切人的爱,不限于自己、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宗派,或自己的国家。

◎真正的慈悲心是无条件的。犹如慈爱的母亲照顾受苦孩子时,所自然流露的关切与真情。

◎当慈悲心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内心会涌现对众生的责任感,这时我们生起愿力,希望自己愈加精进以服务众生。 佛教称此为获得菩提心的愿力,能够达到此境界者,即是菩萨。

◎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令生安乐净土之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决心把所有的众生从轮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并使他们成佛,这就是发菩提心!

◎除却了慈悲,佛教就不可能存在。

◎修行者最大的财富就是慈悲,这是富于财宝的修行。

◎行慈悲有非常大的功德,如果连敌人也不忍加害,则是慈悲心的具现。

◎菩萨行是大乘佛教的本质,他们并且界定那是慈悲精神之具现。

◎有慈悲心者长命,有忍辱心者形善,好杀生者短命多病。

◎有慈悲善根的人,受神佛守护,天魔外道不近,何须祈祷!

◎修慈有十二功德,经上说:「眠于安乐,醒于安乐,不做恶梦,为人人所爱,也为非人所爱,众神守护,火、毒、刀所不能伤。心即统一,颜色清净,临终不昏迷。纵然不达最上(阿罗汉果),必至梵天界。」《弥兰王之问》

◎慈悲的精神,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慈悲行的实践者是苦他人之苦的人,求道者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怀着代替众生堪忍苦的心。

◎奉献由同情生。愿意奉献的心,也是一种慈悲的心情。所以,慈悲是任何一个俗人也可以实现的。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质,千万不要遗失。

◎诸苦所困,贪欲为本;诸烦恼中,瞋恚为最。

◎「有慈悲有道心, 就不要苦于愚痴之人的诽谤。无道心而被认为有道心,就要万万谨慎。‧‧‧刻苦、省约一切而有慈心,叫做真的行者。」《正法眼藏随闻记》

◎修行者的特色——深信因果,恭敬三宝,无限的包容,以及永不消失褪色的慈悲。

◎放下拥有,就拥有一切;放下对立,就超越因果;放下一切执着,是修行人一生的功课。

◎放下爱瞋得失的心,是最好、最快、最精进的修行方法。

◎慈悲心越强烈,就越能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净除越多的恶业,累积越多的功德。

◎有强烈的慈悲心,就能让我们净除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恶业,并生起如虚空本身般广大的功德。

◎对自己的享受要消极,对大众的福利要积极。

◎我们越能以慈悲心将日常生活奉献于他人,就能越迅速成佛,也能更迅速地引导一切有情成佛。

◎记住恩,忘掉恨;「恩」让你觉得一切可贵,「恨」让你旧疾复发。

◎真正的生命是内在的智慧、仁慈、爱心的能源付出而展现的。

◎忍辱是力量,慈悲是武器。

◎自私是苦,慈悲是乐。

◎慈心即是一切安乐之因缘,对治瞋恨心的解药就是修慈悲法门。

◎德蕾莎修女说:「散播爱心是一生的事,今天不做,明天就太晚了!」

◎慈悲具有拯救的力量,而怨恨只会招来诅咒。

◎诸佛菩萨都贴心地爱惜所有众生,一切众生当然也包含我们的敌人在内。

◎就如我希求安乐、希求离苦,一切其他如虚空般无尽的众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是希求安乐、希求离苦。

◎就如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安乐且保护自己不受痛苦而努力,我们也应该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帮助他们获得安乐,免于痛苦。

◎透过思惟与禅修智慧,并长期精进地持续修行悲心与利他,你将能看到内心真的有改变。

◎利他心,即是他人的安乐先于自身安乐的心态。

◎「修心」的目的,是要在我们的思想中发起一种彻底的转化,进而帮助我们过慈悲的生活。

◎基本上,我们要设法以修心的方式,将对生命的平常自私观点,转化成更为利他的观点,至少视他人的福利跟自己的一样重要,而最理想的是——视他人福利为远比自己的重要。

◎当我们去分析「自我」的时候,我们找不到一个独立于构成个体的身与心之外的自我。

◎「自我」从因缘的和合生起,这样的了解必须延伸到我们对其他有情众生的了解。

◎了解一切有情众生的珍贵,以及在这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关怀,不能以怜悯众生作为基础,也就是认为他们比自己卑微的心念。

◎关怀其他有情众生,了知他们的珍贵,并基于尊崇与尊敬,视他们为优于自己。

◎刻意培养一种视他人为优于自己、并值得尊敬的心念,就可以为自己提供一种自制的基础。

◎要反制瞋心,就应该培养慈悲心。 要反制对某一个对象的强烈执着,就要针对这个对象培养不净观,思惟它不可取的本质等等。要反制傲慢,就要思惟自己的缺点,以产生谦虚感。

◎要耕耘自心,让自己能够同情邪恶众生,并跟他们和睦相处。

◎真正修心的行者,被鼓励去接受挫败,拱手让出胜利给他人,并避免爆发怒气。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