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使小孩知道,无论对于什么人,必须有礼貌。碰著亲朋尊长要教他称呼。接受人家的礼物或好意时应该道谢。客人来访,要热情地招待。这种种都应该随时教他,使他自小就有敬重长者、扶助弱小、爱惜贫苦人的观念。 小孩子的同伴也很重要,有许多孩子的恶习气是从小朋友方面传习来的。我们应该为他注重和选择,应该使他和顽童疏远隔离。 不良的习惯要子女不沾染,最好用暗示的方法,使他们自知趋避。譬如小孩喜吃零食的,便把病从口入说起;小孩讲话肆无忌惮的,便把祸从口出说起;小孩不知礼貌,便把举动粗鲁不为人重视说起。诸如此类的纠正,自然可以使小孩的习性渐渐的就善了。 现在把去恶从善的要点概括如下: 1、不可说谎 2、不可骂人 3、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4、没有得到人家的允许不拿人家的东西 5、不要在路上吃东西 6、做错了事要承认要改去 7、别人说话的时候不随便插嘴 8、吃东西要细嚼 9、要爱惜花草和动物 10、东西用过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 11、要信靠佛菩萨 12、要劝小朋友们信仰佛教 13、每天早晚要做佛教简易早晚功课 14、做事要有始有终 (5)当教计书疏 计是计算——算学。书是读书和写字。疏是刻画——美术。当子女放学归家,或假日在家的时候,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督促他们温课习字及劳作等作业。如有疑问或错误的地方,应该详细的为他们解释或改正,使他们彻底明了。 算学是论关于数与量的科学。教小孩学算学,要顺序渐进,使他们多做练习题,而练习题要切合实用,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遇到难题而不能解决的时候,尽可能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倘若还是解答不出,这时可叫他们暂时把问题放在一边,休息一下,或者到外面去散步一次。最有效的办法,是叫他们闭目静坐专心念佛,把神经松弛,心身放宽,在静定之中有时很自然的会把难题悟解出来,因为定能发慧啊! 早晨读书最易记忆,尤其是做过佛教简易功课以后,头脑清醒容易了解书中的意义。这时就要督促他读书。遍数越多读越好,要到滚熟背诵为度。读白话语,读的语调就得像讲话一样,只要边读边听,听去清楚明白,自然能领会书中的大意和内容了。读文言文,句调要有轻重疾徐的音节,不可像说话一样,这在于多多读诵。多读了,自然声调悦耳,而文句的意义也能明了了。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啊。 每课书必须要使小孩背熟;否则一时硬记,日子一久,便忘记了。长篇的书,可以先分段背熟,然后把全文读几遍,再统篇的背出。遇到过长的段落,可以由自己的意思再分几小段,因为分段的字句少,容易熟记。但最要紧的,还是在于集中注意力。假使在读书或阅书的时候,没有其他的杂念,能深深地把书中所写的事实,摄收到意识之中,恍如身入其境的去想像。这样读法,印象就特别深刻,进步也就很快了。 教子女临字,一点一划不可造次。先教他影格习字,等到写熟后,再教他临写。写字的姿势也很要紧,应该要身直头正。 做父母的要绝对禁止儿童看神怪武侠及其他无益的小说,使他们保持纯洁的思想。最好在闲暇时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使子女明了些佛教的道理,和卫生上、社会上、自然上浅近的常识。 我们不可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在学校教师的身上。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是不能对每一个儿童个别的照顾得到的。教师除在课文上加以教导之外,还须办理校务,批改课卷,以及处置儿童们的纠纷。他们有这种种繁重的工作,是再没有精力能在课外为一个一个的儿童作精密的训导了。所以做父母的,从子女出生后,就要负起教养兼施的职责,为他们奠定良好品性和习惯的基础,然后和学校的教育才能相辅相承啊。 “疏”是美术。儿童有爱美、审美的本能。例如拿红花或红纸放在幼孩的面前,孩子即刻感觉喜悦了;又如儿童喜阅彩色的图画。这都是爱美的表现。审美的训练,可以增加人生的乐趣。所以,家庭间的布置要美术化,一切陈设和装饰,应该整齐、清洁、美观而不要奢华。屋外如有隙地,应该种一些花木,增加环境的美好。家庭的陈设和扫拭,也应随时激励儿童去做。但不可出以命令式,而须用激励的方法。实施美育,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6)当教持经戒 子女有相当识字能力后,可以教他读佛经。这是做父母的最大责任。第一步,先把佛教简易早晚功课教他读背,再把经中格言选出教他。有的人以为佛经文义深奥,成人尚不易懂,何况小孩呢?不知佛经虽然深奥的居多,可是有一部份是很浅显的。做父母的尽可把经中格言随意的编集起来,教授子女。如法句经,孛经,百喻经,八大人觉经,善生经,和玉耶女经等,就有很多的格言,可作儿童德育的教材;还有许多偈,也是很便于儿童诵习的。虽然儿童教育要注重兴趣,格言一类的文字,难免枯燥无味;然而做父母的倘能把佛教的格言,演成一种简单的寓言来解释,使小孩对于它发生兴趣,那末、自然能把这节佛语,深深地种入儿童的八识田中了。 人类不可无宗教信仰,而各种宗教中,当推佛教为最博大,最高尚,最美满。所以我们不独自己要信仰佛教,更须教导子女共同信仰。信仰的观念,植基于儿童的时代,为最适宜,最稳固。 所谓经戒,是指佛经的戒律,就是佛经中教人戒绝的事。教诲儿童不得这犯戒律,使他“童而习之”,那末终身就获益非浅了。所以信仰佛教,确为造就高尚人格的要件。 我们要时常对儿童讲佛教故事,和佛菩萨救苦救难感应的事实,使儿童的智识增广,知道佛恩的伟大,世间上有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使他的见闻不至局限在范围狭小的物质文明之中。 这种佛教故事、和善恶感应的事实的演讲,是佛化儿童训练法中,最有感动力,最易实行,和最适宜于家庭采用的。因为男女老幼没有不喜听故事的,当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喜怒哀乐的情感常随著故事的发展而变迁,好善恨恶的观念,也每每顺著故事而生起。在听了故事之后,故事中的情景和人物,常会留存在脑海里,时日久了,儿童既受故事的薰陶,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会不期然而然的和佛化儿童的准绳相符合了。 要获得演讲故事的技巧,我们须多看故事书籍。如百喻经,就是一种最佳的故事书。演讲时,说话要浅明有趣,不妨随时复述已经说过的要点,以求容易明了。口音、面容、手势的应用,可以辅助显示故事的情节和演述者个人的感触的,都应当适宜的施用。此外应当随时发问,考察儿童是否在注意倾听,是否发生兴趣,是否有所感触。父母要佛化子女,于故事要特别注意,这是训练佛化儿童最妥善的方法。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