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若有众生以其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时惠施者获福无量,不可称计!」 5.身弃恶行,及口恶行;意弃恶行,及诸秽恶。 身修善行,口善亦尔;意修善行,无欲尽漏。 6.身修善行,口意亦尔;于今后世,永生善处。 身弃恶行者,舍身恶行,永灭无余。是故说曰弃身恶行也。 7.及口恶行者,口所宣说不陈恶法,亦莫布现恶事。是故说曰及口恶行也。 8.意弃恶行者,意不念诸不善法,不生害心于众生类。是故说曰意弃恶行也。 9.及诸秽恶者,诸外不善法与意并者,既不自利,又不利人,尽当求灭,不令使生。是故说曰及诸秽恶也。 10.身修善行者,身不造恶行。身行有三: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 修此三业,正其身行,供养佛、法及众僧,扫洒补治故坏塔寺。 是故说曰身修善行也。 11.口意亦尔者,口有四过: 一、不妄语,二、不麤言,三、不乱彼此,四、不绮语。 赞叹说佛功德,叹法及比丘僧,承事父母、师友、长者。 是故说曰口善亦尔也。 12.意修善行者,意有三过:不生嫉、恚痴、邪见,但生众善功德,不随倒见,堕邪部界。是故说曰意修善行也。 13.无欲尽漏者,无欲之人无量旷大,无限之用。 尽漏者,诸阴盖持入不复,兴起是故。说曰无欲尽漏也。 14.明人所习,当究本行,如佛所说,不能自利,焉能利人! 15.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为十? 一、于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 二、于一切有情起无障碍心; 三、于一切有情起无瞋恼心; 四、为一切有情广行布施; 五、守护戒行; 六、修持忍辱; 七、发勤精进; 八、安住禅定; 九、修习胜慧; 十、积集彼一切智。 16.如来.世尊出现于世,正欲降伏人心,去秽恶行。修行之人自思惟,所谓:心者,招致众祸,使人入地狱、饿鬼、畜生之道。是故说是心难护持也! 17.心之为物,犹豫不定,着色、声、香、味、细滑法。 犹如猴,贪着蓏,舍一取一,意不专定。 心亦如是:横生万端,造作众患,不能舍离。 18.如彼日光,初出之时,悉照四方,靡不通达;心亦如是:奔趣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不能自制,使不流驰。 如彼恶象,凶暴难御,以得钢钩,然后乃制。 19.心之本轻躁速疾,一日一夜有九百九十九亿念,念念异想,造行不同。 20.心无住息,亦不知法者;心如驰流,难可制还。 水出泉源,昼夜下流。欲使还入泉源者,斯难获也! 21.观身犹如朽故之瓶,内外不牢。虽可受盛,亦不久停。 此四大身亦复如是:苦败坏,不得久停;如彼朽弊,亦盛于好,亦盛于丑,会归磨灭。 22.心为行道,造作无端;常当摄意,使不有失。 犹彼牦牛,昼夜护尾,恐有断绝;宁丧命根,失其妻息,不使尾毛坠落于地。 比丘学道亦复如是:宁丧身命,不犯于戒。——(本文出自《出曜经》) 问:七佛通诫偈? 问:《海意菩萨所问经》云: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名为供养承事如来。何等为三? 问:《宝云经》说:「善男子!菩萨成就十法,处于胎藏垢秽不染。 何等为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