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9(2)

4.若有众生以其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时惠施者获福无量,不可称计5.身弃恶行,及口恶行;意弃恶行,及诸秽恶。 身修善行,口善亦尔;意修善行,无欲尽漏。 6.身修善行,口意亦尔;于今后世,永生善处

  4.若有众生以其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时惠施者获福无量,不可称计!」
  5.身弃恶行,及口恶行;意弃恶行,及诸秽恶。
  身修善行,口善亦尔;意修善行,无欲尽漏。
  6.身修善行,口意亦尔;于今后世,永生善处。
  身弃恶行者,舍身恶行,永灭无余。是故说曰弃身恶行也。
  7.及口恶行者,口所宣说不陈恶法,亦莫布现恶事。是故说曰及口恶行也。
  8.意弃恶行者,意不念诸不善法,不生害心于众生类。是故说曰意弃恶行也。
  9.及诸秽恶者,诸外不善法与意并者,既不自利,又不利人,尽当求灭,不令使生。是故说曰及诸秽恶也。
  10.身修善行者,身不造恶行。身行有三: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
  修此三业,正其身行,供养佛、法及众僧,扫洒补治故坏塔寺。
  是故说曰身修善行也。
  11.口意亦尔者,口有四过:
  一、不妄语,二、不麤言,三、不乱彼此,四、不绮语。
  赞叹说佛功德,叹法及比丘僧,承事父母、师友、长者。
  是故说曰口善亦尔也。
  12.意修善行者,意有三过:不生嫉、恚痴、邪见,但生众善功德,不随倒见,堕邪部界。是故说曰意修善行也。
  13.无欲尽漏者,无欲之人无量旷大,无限之用。
  尽漏者,诸阴盖持入不复,兴起是故。说曰无欲尽漏也。
  14.明人所习,当究本行,如佛所说,不能自利,焉能利人!
  15.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为十?
  一、于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 二、于一切有情起无障碍心;
  三、于一切有情起无瞋恼心; 四、为一切有情广行布施;
  五、守护戒行; 六、修持忍辱; 七、发勤精进;
  八、安住禅定; 九、修习胜慧; 十、积集彼一切智。
  16.如来.世尊出现于世,正欲降伏人心,去秽恶行。修行之人自思惟,所谓:心者,招致众祸,使人入地狱、饿鬼、畜生之道。是故说是心难护持也!
  17.心之为物,犹豫不定,着色、声、香、味、细滑法。
  犹如猴,贪着蓏,舍一取一,意不专定。
  心亦如是:横生万端,造作众患,不能舍离。
  18.如彼日光,初出之时,悉照四方,靡不通达;心亦如是:奔趣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不能自制,使不流驰。
  如彼恶象,凶暴难御,以得钢钩,然后乃制。
  19.心之本轻躁速疾,一日一夜有九百九十九亿念,念念异想,造行不同。
  20.心无住息,亦不知法者;心如驰流,难可制还。
  水出泉源,昼夜下流。欲使还入泉源者,斯难获也!
  21.观身犹如朽故之瓶,内外不牢。虽可受盛,亦不久停。
  此四大身亦复如是:苦败坏,不得久停;如彼朽弊,亦盛于好,亦盛于丑,会归磨灭。
  22.心为行道,造作无端;常当摄意,使不有失。
  犹彼牦牛,昼夜护尾,恐有断绝;宁丧命根,失其妻息,不使尾毛坠落于地。
  比丘学道亦复如是:宁丧身命,不犯于戒。——(本文出自《出曜经》)

  问:七佛通诫偈?
  (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四句话,该罗释尊一代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不包括殆尽。
  (二)、诸恶莫作就是「止」,众善奉行就是「观」,自净其义即是止观不二。天台止观,即解此三句。
  (三)、自净其意一句,彻性彻相,义赅一切,理通大小。如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我们凡夫众生的心地,无始以来被烦恼尘垢所染,必须清除净尽,方显清净本心。
  (四)、意乃是心的造作,所谓起心动念是。心之与意,如水之与波,而性体不变。我们学佛就是要在这起心动念处,观照心的动向。
  (五)、一念心起,具足十法界,归纳分析不外善、恶两途。 二者又互为消长:善念兴、恶念消,恶念兴、善念消。
  (六)、学佛修行,就是在这下功夫:已生善念,令其增长; 未生善念,令其生起。已生恶念令其消灭;未生恶念令其不生。
  (七)、久而久之,善念充满,恶念绝迹。此时的善念也就失去作用,应一并摒除,恢复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即是禅宗所谓「坐断两头」,净宗所谓「心佛不二」的境界。
  (八)、话虽如此简单,但修行颇为不易。因为我辈凡夫,自无始以来,受无明所惑,被惑业迁流,生死轮转不息,深受贪、瞋、痴、慢、疑等烦恼尘垢染污,颠倒梦想,背尘合觉。
  (九)、释尊悲悯众生疾苦,设种种法门以对治,如同医药,专为除病对症就好。法门虽多,不外降服其心,无分高下,契机为尚。
  (十)、修行佛法应悲智双运、福慧兼修,以六度为例,前五度包含悲、戒、定,合之为福,后一度为智慧。
  (十一)、龙树大师说:「以般若(智慧)为导,以前五度为首。」前五度如渡船,智慧如舵盘。船身固然要健全,有舵盘才不会错失方向,六度具备始为波罗密多,故学佛不能没有智慧。
  (十二)、此之所谓智慧是背尘合觉的般若智慧,它由福慧二严所生,并非偏重智慧,非为聪明智解的狂慧,它是由自净其意而后显现。
  (十三)、菩萨尚有隔阴之迷,凡夫鲜具宿命之慧。况且贪瞋内扰,浊境外眩,依教奉行尚不易行,何况顿悟?更可怕者寿命无常,一旦学道未成身先死,失却人身闻法不得,不如选择可靠途径——念佛求生净土,终有开佛智慧的机会。
  (十四)、念佛法门,也是修禅定的一种,古时有所谓念佛禅,提倡持名念佛的慧远大师,也是以念修定,他在定中曾三见净土与圣众。
  (十五)、裟婆世界物质愈文明,人心杂念愈多,自力修定颇不容易。念佛一法,就是以净念消灭杂念,杂念尽除时,净念也就不存在,当下就是净土。

  问:《海意菩萨所问经》云: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名为供养承事如来。何等为三?
  一者、发菩提心无有退转;
  二者、于诸正法而能摄持;
  三者、于众生所发起大悲。」

  问:《宝云经》说:「善男子!菩萨成就十法,处于胎藏垢秽不染。 何等为十?
  一者、以净信心造如来像; 二者、修治诸佛故旧塔庙。
  三者、以众妙香而用涂饰; 四者、持诸香水灌沐如来。
  五者、于佛塔中扫洒涂地; 六者、亲能承事所生父母。
  七者、亲能供养和尚、阇梨;八者、常能供给同梵行者。
  九者、所行惠施不希其报;
  十者、以此善根令诸有情不染胎藏垢秽而生。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