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什么?”此时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称自己名○○。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若为短期数日,即言: “打扰常住挂单。” 知客师检阅戒牒。送单:“礼谢知客师父”。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再“顶礼寮元师父”毕,寮元师喊:“送知客师回寮。”此刻学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来历不凡者,通常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 不过,现代很多丛林挂单手续比以上所说的程序更为简便,传统的挂单制度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安单 “大挂单归堂”,又叫“安单”,指行脚僧在寺中挂单已久,希望正式成为寺中的一员,以便在寺中长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众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也认为可以与之共住,这样,就要为行脚僧举行“安单”(大挂单归堂)仪式。 安单,对于行脚僧来说,意味着他从此不再作为寺院的客人暂居寺内。对于寺院来说,则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故安单仪式要比“小挂单”显得正规,古板。 安单仪式过程,与“小挂单”有不少相同之处,如亦需由侍者发榜,堂司根据报榜,请行脚僧用茶,在用茶之后,检验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单者要在参头带领下,从前门右手依次进入禅堂,走至圣僧像前,排成一例,烧香供奉,大展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来站立之处,等待维那将度牒或戒牒发还大家。 发完之后,维那即向诸寮发送报榜,榜上写明姓氏、时间、籍贯、年龄及出家师父姓氏、受戒名称、地点等等,并注明自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单仪式举行之后,行脚僧就失去了行脚僧的身份,而正式成为寺中一名清众了。不过,新安单的僧人习惯上还要举行一次“谢安单”的答谢会,会前,新安单者需出榜报众: 新归堂兄弟来日粥罢,诣方丈谢挂单。今X 月X 日侍司某报。 答谢会多在法堂举行。堂中要庄严地设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几炉瓶烛台,请出住持,屡谢屡拜,并再三谦恭地表示对自己能于寺中安单感到莫大荣幸。而住持在“谢挂单”之后,还会特地为新安单者请茶。 从仪式上说,“挂单”和“安单”似乎是一种充满客套、温馨的清规,其中的每一道程序,每一项仪式,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客客气气。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不一定全都是这样的。据史书记载:汝州叶县广教寺院就曾有一位令人十分敬畏的住持--归省禅师,有两位行脚僧,一名浮山远,一名天衣怀,闻听归省禅师高风,前来游学,渴望入其门下挂单。时值大雪严寒,二人随同众僧一齐拜见归省。不料归省非但不表示“同守寂寥”之喜,反而抄起一盆水向众人泼去。此时正是滴水成冰的时节,众僧被泼上水,棉衣结冰,苦不堪言,纷纷起身而去,惟有浮山远、天衣怀岿然不动,端跪如山。尽管归省再三呵斥,令其离去,二人终是不肯,还说自己千里求师,岂能因一勺水而去!最后,两人的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归省,同意两人留在寺内,成为“挂单”僧人。可是,广教寺内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远趁归省不在,意欲偷偷做点油面粥充饥,不想被归省发现,按照清规,浮山远结结实实挨了三十杖。归省又令其以衣钵折价赔偿油面,而后将其逐出。浮山远被迫居于寺外廊下。归省发现后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远于是四处乞化,将房租如数奉还,但他仍不肯离寺。归省为其精神所感化,终于同意他在广教寺内安单。 这个故事主要宣扬浮山远学佛求道的坚韧不拔,说明一个真正虔诚的佛教徒应当能经受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但其中也透露出,“挂单”和“安单”作为寺院的一种清规和习惯,不仅仅是一种礼仪程序,更含有佛门修行的意思在内。只有心坚如铁的僧人,才能通过“挂单”和“安单”,使自己的德行大大提高一步。 寺院中举行安单,和挂单一样,也有时间限制,主要分春期和冬期两期。寺院一般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举行夏安居,从十月十五日至来年正月十五日举行冬安居,在这两个时期内,寺院禁止僧人云游,要锁起旦过寮,不得挂单。 而安单是为已经入寺的安单僧人举行的仪式,所以不受此限。安单的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但一般求安单的僧人多于正月或七月期头归禅堂,称为“大进堂”。 以上是传统的安单程序,现代丛林的安单制程序已大大简化,一般是挂单的僧人经过所住寺院一定期限的考察之后,认为挂单者的道心和品行都符合常住的要求,寺方即会允其常住,并且按照常住僧人的标准发给相应的单费。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