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荡习气,并需借一切人事来锻炼打磨,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巨, 皆我练智练力之处,而且也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发志气,正 先哲所谓:“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观心过程中,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常与自己习气斗争,见(见惑)为我执, 解而空之,情(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 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能进功。当观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的现象, 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 夫迫急而翻动出来,正是进步的时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 沉着应付,(《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翻动愈烈,则去泥愈 多,经过千百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六)另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烦恼习气,根深蒂固, 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在这里再介绍一种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愿,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在行住坐卧中,绵 绵密密,摄心专注而念,欢喜时也念,烦恼时也念,无事时也念,做不用心事时 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 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信的有 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决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学佛的同仁 中,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 骛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布施;不起贪嗔,即 是持戒;不计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夹杂,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 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弥陀,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 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经》说:“若人但念 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 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 境界发生,譬如浓云将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间,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 眼,难免不被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 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由于信真愿切,报尽横超三界, 直往安养。这个法门的妙用,确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 望读者们能加注意。 五、几种对佛教不正确思想的批判 (一)佛法不同于哲学上的唯心论 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经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其 实哲学与佛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问题,在于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而后者则在于证到真如实相,以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但人们既有 这样误会,我觉得有申述一下的必要。 佛法说真俗二谛,就真谛方面讲,照而常寂,本无可说。就俗谛方面讲,寂而常 照,无法不备。我们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将“唯”字搞清楚。唯就是“为主”的 意思,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佛法所说,根尘(物)和合方生六识(心 ),以及“心本无生因境有”等说法,正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物是 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不过就思想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 极作用方面来说,佛法便有“唯心所现”的说法;但佛法所说的这个“唯心”, 正指出它唯是主观的妄想分别,教人不要上当,要彻底加以破除。这就是佛法的 唯心和西方哲学的唯心(夸大的观念论)绝对不同的地方。此外,佛法就存在与 思维关系的密切来说,而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心物共说的教理和即心即物、 心物不二的说法,那末佛法又象是亦心亦物论。但因为心和物都是运动变化、生 灭不停的假相,而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那末佛法又是 非心非物论。可见佛法说心说物,原无定法,它的目的总在使人破除主观的分别 执著而归到客观的真实,既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废,空有齐资,纵横无碍。所以 光说佛法是唯心论者,对佛法是不够了解的。 (二)不是单纯的“劝人为善” 也有人以为佛教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这一看法,实似是而非。诚然,佛法 是讲究为善的,因为它本来大无不包,细无不举。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 的思想和行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来作对治。但问题在于佛不但劝 人为善,更重要的是在教人为善而要不住着于善,也就是说,为善要有大公无私 的“忘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否则虽有作用,终不彻底。这却不是一 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三)不是消极逃世 “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 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是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 且应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 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的事,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 法。”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也说:“是法住 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不但如此。 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 上正觉,”这正是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维摩诘经》说:“为众 生趋走给使。”又说:“负荷人生,永使解脱,”这又是佛法自我牺牲的服务观 点。可见学佛决不是消极逃世。至于大乘佛教四摄六度,悲智双运,入世救世, 自度度人的精神,更是人间佛教的光辉典范。同时,学佛的结果,定力坚强,自 能履险如夷,增长胆力;慧力明朗,自能观察微妙,应付宽绰。在人事日用上, 在学问研习上,在服务群众、利益众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伟大的、积极 的、光明快乐、自在平等的人生乐趣。从前有人说过:“学佛是在证悟到法性空 寂,法相如幻,然后有事可做,然后可以做事!”真可谓一语破的,恰到好处。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