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 第四章 从病苦中觉悟 ——走向菩提之路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有一个小国的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因为目睹了人本具有的生、老、病、死等苦痛,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寻找一条解除人们苦难之路——那就是认知自我,明悟自心、改造自己的解脱之路。因为他的“苦集灭道”、“缘起性空”的理论和方法,被后来许多人实践后,证实是宇宙人生的真谛。悉达多因此被人尊称为 “圆满觉者”(觉悟人生真谛的人),也就是梵语“佛陀”(BUDDHA,简称佛)。两千五百年来,他的理论被广泛流传,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准确地说,应该是觉悟人生真谛的教育,或者说是帮助人们止息烦恼的教育。在佛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人的命运的神,人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人都可以成佛”,就是说人人都可以觉悟,通过自我的努力(修行),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两千五百年来,佛教逐渐被穿上了一层厚厚的宗教外衣,因此,我们现在看佛教,很大程度上是被蒙蔽了的佛教,已不能看清其本来面目了…… 当我们剥掉佛教这件充满宗教色彩的外衣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它是那样的可贵,它的可贵就在于它的真实,它的实际。 让我们一起来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其苦恼又何止是“疾病”,除了我们所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外,我们还时时处处陷于各种各样的苦恼之中: 有人苦于没有钱财,终日为生计操劳; 有人却苦于太有钱,财富的过于庞大使他整日经营算计; 有人苦于孤独,有人苦于热闹; 有人苦于被爱,有人苦于爱别人; …… 形形色色的苦恼,充斥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伟大的佛陀把人生的苦恼归为“八苦”。它们是: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苦谛) 当然,光是知道人生之苦,还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去发现形成苦的原因(集谛),并用一定的方法(道谛),针对这些原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从苦恼中解脱出来(灭谛),这就是佛陀所讲的“四圣谛”。——苦集灭道。 在集谛和道谛中,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造成苦恼的原因并不在我们的身外,而在我们自己。一切身外之物只能给我们带来苦恼,因此,即使拥有无数的财富、显赫的地位,都无法使我们从“八苦”中解脱出来。解决苦恼的唯一途径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正见、正思、正业、正命、正定、正念方为解脱之路。 许多人认为,佛教“苦”的思想是消极盾世的人生观,其实不然。佛教正是教导人们,认识生命的真实面目,勇于面对人生的不幸,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变。佛教的人生观既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而是非常“实际”的。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去深深体悟佛陀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谛,我们仍会被佛陀的伟大智慧所感动。 一直以来,我们为了止息苦恼,竭尽全力地去追求身外之物,金钱、地位、名利等等,以为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欢乐,然而事实上,这种欢乐即使有也是一瞬即逝,接踵而来的便是因“不知足”而形成的更大的苦恼。这种事实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人们为了争夺财富,争夺更多名利地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愈演愈烈。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到身心疲惫,危机四伏,更从何而谈快乐和健康呢?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妨尝试把从前向外的心收回来,转而向内,从我们自身下手,不断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在我们的清净自性之中,方可寻找到梦寐以求的健康、快乐、和安宁! 这是一条通向幸福美满的人生之道。 谨以此文 献给我的人生导师——海空上师 和那些关心和帮助我的人们! 后 记 写完此文,倍感轻松。也许此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更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但它说出了我想对大家说的大实话。 修行,不在于摆出一副仙风道骨的架子,更不在于满脑子甚深的理论知识。修行在于当下立心,从自身下手。因为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做一个健康的人,就要先做一个修行的人,不要等到重病缠身,才想到修行,悔之晚矣! 我曾和别人开玩笑说:“人要改变自身的命运,有两条路,一是shā人,二是修行,因为我胆子小,害怕shā人,所以我选择了修行。” 那些疾苦缠身的人们,读完此书,也希望能有所帮助! 那些健康快乐的人们,读完此书,希望能有所启迪! 寂雯 1998.7.31 于白塔寺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