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美(mei)国的海伦海勒,她又哑、又聋、又盲而且残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健全的人,但凭藉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她却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所以说:老、病、死并不可,怕,最怕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心理要保持健康,用佛法去滋润我们的身心,那样自然活得健康。修行最重要的目标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己见,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别人。 佛法教我们如何超越生死的怖畏,要活得自在,死得庄严,生命是一场惜福的过程,懂得惜福、培福,珍惜人生每一刻,不要让时光空过,才能自在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佛说:“人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住人间,既然无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让这无常、不实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的价值。 真正解脱痛苦之道 痛有两个字: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因为人的病有两种:一为假病,二为真病。所谓假病:即没有根的病,如感冒所引起打喷嚏、流鼻水、咽喉痛、咳嗽、头痛......等等,服药后便可痊愈。但下次再生病和上次的感冒没有关系,不可能服药后便永远不再感冒。所谓真病,即人之七情六欲,无明所引起之各种痼疾。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和人之情绪变化、性格有关。六欲,又称六毒。即贪、嗔、痴、慢、疑、我执。 为什么当我们得到的时候会高兴,得意忘形,喜极而泣?失去的时候会伤心,忧悲失落,痛恨愤怒?为甚么因患得失,因而紧张、害怕、茫然?为甚么觉得人生旅途中,往往障碍重重,孤独寂寞?为甚么会心胸狭隘,嫉妒别人,怨天尤人(?因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和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六毒:贪、嗔、痴、慢、疑、我执。佛陀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贪欲心”,所以得到的时候会高兴,得意忘形;由于我们的“瞋恨心”,所以失去的时候,会忧悲失落,痛恨愤怒。佛教里有句说话:“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先忌瞋。”此一“瞋”字,为修行障道之大忌,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把气愤的心境转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由于众生愚痴、傲慢、疑心、固执己见,故不能生正见,正思惟和缺乏智慧。由于不懂得布施、持戒、忍辱、广结善缘,故在人生道上孤独寂寞,罪障深重。不懂忏悔罪业,改变自己的过性及行为,生活习惯的话,则生生世世病苦不断,永不解脱。 一切众生,不管贫富贵贱,与生俱来皆有佛性,但由于众生根本烦恼,无明一念不觉妄动,起惑作业,由六毒贪、嗔、痴、慢、疑、我执,而产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由于七情而使众生造业不断,轮转不息,不得解脱。 真正解脱之道,我们必须修菩萨之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能秉持菩萨之悲、智、愿、行的信念,“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悉离苦”的悲行,因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此才能合乎佛法中的“悲智双运”。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将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建立在一切众生身上,现实生活当中,常抱以服务、牺牲、奉献的心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以诸佛、菩萨慈悲喜舍之精神,克服自己身心的障碍,自能为此生增添更多的自在、安详、即使身有任何病痛,自不以此为苦,若能以六度成就般若智慧,断无明烦恼,自然能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