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佛陀学习慰问病者的技巧:临终关怀所应注意的事项(2)

接下来,佛陀详细地为病人说明了生、老、⑺赖目啻Γ得髁肆缆只刂兄馗词芸啵恢绾谓馔咽康奈弈渭鞍侔阏勰ィ∽詈笏得髁酥さ檬ス馔阎羁嗟氖馐ぁU嗡捣ǚ浅>剩砸恍┙哟シ鸾瘫冉暇玫耐蘩此担


  接下来,佛陀详细地为病人说明了生、老、病、死的苦处,说明了六道轮回中重复受苦,不知如何解脱束缚的无奈及百般折磨!最后说明了证得圣果,解脱诸苦的殊胜。整段说法非常精彩,对一些接触佛教比较久的同修来说,可能乍看之下是「老生常谈」,但若细细体会,再三玩味,其实蕴含法味无穷;毕竟,这是能令一位临终修行人闻后证果的开示,而且,是世尊亲口的开示!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教已,熟视尊颜,即于座上得三明,漏尽意解。」就在佛陀亲自为他铺设的座位上,病比丘在听闻佛陀的教法后「熟视尊颜」——细细端详佛陀的相好,感受那份慈悲,领会那至高无上、潇洒自在游步於十方世界来去如如的解脱智慧!通过这份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经验与「理解」的彻底交融,比丘证果了!

  「三明」:《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云:「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三明分别为: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详细请参阅佛学词典。「漏尽意解」,依《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注解为:「一切烦恼断尽而心意解脱也。是为小乘阿罗汉之证果。《无量寿经》下曰:『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维摩经》〈佛国品〉曰:『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同注曰:『肇曰:漏尽者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最后一段,也给我们现代人一段启示:「熟视尊颜」,即详细注视佛的相好,端详佛的相貌 —— 即一尊塑造得好的,能反映经典中所说的佛的相好庄严,佛的慈悲安定和自在安祥的佛像,或是恭敬细细读诵经典,去揣摩、观想,感受那跃然纸上,如对目前与自己对面谈心,亲切无比的佛陀相貌,感受越深刻,得利越丰厚,若能时时刻刻萦绕心怀,在在处处无时或忘,如最亲密之师友伴侣,永世紧紧相随,其所得利益又与此位「熟视(世)尊(佛)颜」的病比丘有何差别呢?可听说过:有人「对面相逢应不识」,却有人隔世因缘还是紧紧相牵、影响深刻?

  佛陀离开前,与这位现在已经证果的罗汉比丘还有最后一段谈话,对我们也非常具有启示:

  佛告比丘:「汝以解病之原本乎 ?」

  比丘白佛:「我以解病之原本;去离此生、老、病、死。皆是如来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值得注意的是「皆是如来神力所加」一句,我们进行临终关怀,为病人助念时常说的「佛力加持」不就是这一句吗?「佛力加持」甚么样子,经文中明白显示,值得再三诵读!还有,末后一句「身、口、意净」,我们常说:「心净则国土净」,身不净、口不净,心能净吗?身、口、意,原为一体,修行人当心口合一,身心一致,知行合一,否则作为「依报」的国土如何清净?莫忘了如是因方能得如是果!「是时,世尊具足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佛陀说法圆满,达到了说法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后,也就飘然而去。

  经文的后半段叙述佛陀回到精舍后,集聚弟子,赞叹「瞻病」的功德,等如鼓励、赞叹探慰病者,及进行临终关怀,为病人及临终者开示佛法,解脱忧悲苦恼的功德,并说出「其瞻病者瞻我无异」,爱护关怀病人及临终者的功德与照顾、护持佛陀本身无异!本着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遵行本师佛陀的教诲,在因缘具足时,佛教徒应当积极参与对临终病人的帮助,在自己亲友面临病苦及死亡时,更应当尽力为他们助念及引导他们学习佛法,以熄灭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就让我们细细反思,再三吟咏、沉浸在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海中,去吸收其中光华,再好好反射、倒影在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苦难众生身上,彼此共享佛光温暖,皆共脱离苦海,得到清净法乐,倘佯在佛国净土的莲花池旁,感受佛恩无限! (推荐访问: 纯正净土法义,网站:无量光佛教网浓缩的才是精华:微信精选问答)

加入护持我们虚空网络弘法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